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通过在界定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政策的演变历史,进而总结提炼出目前国内已形成的、在解决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模式,也对国外的义务教育资助制度给予了简单介绍。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总结青岛在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上的种种举措和成果,并通过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目前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资助情况、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深入了解青岛市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状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提供借鉴。本论文共分成五章,各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目前我国出现的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难、上学贵”,主要体现在公办学校准入门槛高并加收高额借读费、民办学校学费高、农民工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办学质量差三个方面,学校财力不足、筹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得不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与保障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为使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中享受到平等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第二章介绍了国内义务教育资助制度的演变及其代表模式。本文按照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属性将其总结为四个阶段,并对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制度的四个典型案例,即上海模式、北京模式、贵阳模式和广东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将目前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制度中的问题归因为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政策不明、各地对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存在着明显滞后与偏差两个方面。第三章介绍了笔者实证调查研究的分析结果。在对299名外来务工子女和家长的实证调查研究中发现,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务工子女来青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在青接受教育的情况表示满意,认为办理入学比较容易、子女能够享受到同城免费义务教育、教育消费成本较低,说明这几所学校在解决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方面成效较为明显。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家长认为子女应该得到教师更多的帮助与关注,也有不少家长提出能否根据家庭经济状况给予子女一定补助。第四章介绍了青岛市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的成效与存在问题。青岛市各级政府为解决外来子女义务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目前已基本实现公办学校的全接收;二是目前已基本实现免收外来务工子女的借读费。目前青岛市在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资助上还存在着财政压力较大的问题,而中央政策为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提供资助上的目标与要求不具体、区县财政为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承担经费的体制不合理、户籍与财政拨款制度无法适应外来务工子女较强的流动性是造成问题出现的根源。第五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青岛市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资助的完善策略。从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角度而言,应构建以山东省、青岛市政府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资助体制,建立专项资金为来青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子女提供经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多元筹资渠道,并建立、完善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经费的监督机制。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起对外来务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较为严格的监督与审计制度。从相关制度建设角度而言,青岛市各区县政府要想为外来务工子女在青接受良好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就应该具有打破传统户籍制度壁垒、放宽对外来务工子女进入公办中小学限制条件的决心,建立起保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专门体系,通过将外来务工子女纳入到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的做法来保证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从教育管理策略角度而言,要实现中央、山东省、青岛各地区政府的协调与配合。此外青岛市也应该与外来子女流出地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密切联系,做好外来务工子女的信息统计与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