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作文中名词化现象研究及其教学意义——一项结合语料库FLOB、LLC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an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书面语的一大特征就是名词化的使用,语言学界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名词化进行描述。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提到英语书面语与口语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在口语中作者往往用一个个松散的小句来表达意思,而在书面语里这些小句可以并入名词或名词词组中,使小旬的数量减少,句子的词汇密度增加。韩礼德把这种现象统称为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最有力的实现方法就是将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化,从而使转化的名词获得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而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 在功能语法的框架下,本文首先讨论名词化在书面语篇中的功能,包括语篇衔接功能、增强词汇密度的功能、使表达简洁客观的功能等。目前中国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不够理想,且语体正式程度不高,有口语化倾向,这些是否与名词化在作文中的使用频率有关?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作者建立了一个由学生英语作文构成的语料库(ST),并将学习者的作文语料库根据分数的高低分成4个子语料库,利用量化分析及对比分析方法来探讨中国学习者作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频率和使用倾向等。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学习者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书面语中使用名词化的差异性,本研究还采用了母语者书面语语料库FLOB来进行对比研究。又因名词化是书面语的特征,作者将母语者的书面语语料库和口语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来证明名词化的使用确实存在语体倾向性。本研究采用的母语者口语语料库是伦敦一朗德语料库(LLC)。 书面语与口语语料库对比分析的结果有助于说明中国学习者的作文在名词化的使用特点上类似于口头语。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语料库检索的工具是My Finder和Wordsmith,数据统计软件是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本研究在假设方面提出:中国学习者作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频率与学生的作文成绩是正相关的;在书面语中,中国学习者名词化的使用频率低于母语者且在形式上有差异性;母语学习者的书面语中名词化使用频率高于口语中名词化的使用频率。为论证假设,本文作者首先对名词化进行界定,明确了运用检索工具对各语料中出现的词汇层面上的名词化进行检索的可行性。其次,作者通过对语料库中各组数据的描述性分析,得出名词化在中国学习者内部、中国学习者与英语母语者书面语及英语母语者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情况的差异性。最后,作者不仅注重描述性分析,更注重假设检验,使用了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来验证对名词化的使用频率及特点的假设。作者同时还运用了相关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名词化的使用形式在各组中的倾向性。这些统计方法的使用确保了在数据结果处理上的精确性和合理性。 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的英语作文中名词化使用频率较低,这将影响学习者写作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作者通过对学生测试、教师问卷调查方法来进一步探讨原因。作者对测试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中国学习者为何倾向使用-ing形式的名词化?语言意识对名词化的使用有何影响?学习者语言训练的特点对名词化的使用有何影响?作者最后探讨了本研究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并在写作教学策略方面提出了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运用了语料库对比研究。对中国学习者和母语者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教师预测学习者的困难,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来明确教学重点及难点。本研究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是美国二战之后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其创作生涯长达四十多年,创造出了诸多优秀的剧本,并四次获得纽约剧评奖,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他的作品深
《达洛维夫人》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弗吉尼亚·沃尔芙的一部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它以达洛维夫人的晚会为主线,在一天的时间内介绍了达洛维夫人,塞浦蒂默斯,等几
《与狼共舞》是美国小说家迈克尔·布莱克(Michael Blake)发表于1988年的知名小说。这部小说曾被拍成电影并荣获多项大奖。此部小说讲述的是南北战争结束后,一位驻守美国边疆
本文论述了劳伦斯的文学评论观点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劳伦斯的文学作品自从解禁之后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他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的地位也得到了承认和正视。然而,除了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既体现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受社会的影响。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因其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年龄、性别、民族不同使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从1970年起至今,她共著有八部长篇小说。本论文通过对其中四篇小说《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