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alf deep vein thrombosis,ICDVT)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收治的确诊为ICDVT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方法。对比急性期ICDVT患者单纯抗凝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的血栓再通率与抗凝联合溶栓治疗患者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血栓再通率。结果:2015年该科共收治ICDVT住院患者122人,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的25.7%。其中男性41例,占比33.6%;女性81例,占比66.4%。平均年龄(56.41±13.87)岁。左下肢49例,占比40.0%;右下肢39例,占比32.0%;双下肢34例,占比28.0%。肌间静脉丛血栓95例,占比77.9%。表现为疼痛76例,占62.3%;表现为肿胀91例,占74.6%。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85.2%)、抗凝蛋白缺陷(83.0%)、外科手术(45.9%)及恶性肿瘤(28.7%)等,急性期ICDVT患者单纯抗凝组治疗1个月后复查彩超血栓完全再通率为27.45%,血栓部分再通率为31.37%,急性期ICDVT患者抗凝+溶栓组治疗1个月后复查彩超血栓完全再通率为31.25%,血栓部分再通率为40.63%;急性期ICDVT患者单纯抗凝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彩超血栓完全再通率为45.10%,血栓部分再通率为33.33%,急性期ICDVT患者抗凝+溶栓组治疗3个月后复查彩超血栓完全再通率为53.13%,血栓部分再通率为34.38%。急性期ICDVT患者单纯抗凝治疗组与抗凝联合溶栓治疗组血栓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0~80岁为ICDVT的高发年龄,女性高发年龄阶段较男性早。疼痛及肿胀为ICDVT的主要临床表现。孤立性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MCVT)在ICDVT中发病率最高。年龄(≧45岁)、抗凝蛋白缺陷、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等是ICDVT的主要危险因素,尚不能认为抗凝联合溶栓治疗对于急性期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与单纯抗凝治疗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