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写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该书在中国非常畅销。本文对该书的英文和西文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原文文本的写作语言为中文,这将丰富双语译本的对比分析。本文首先对翻译理论的历史进行了综述,并对皮姆(Pym)和韦努蒂(Venuti)的翻译理论进行了重点分析。之后,本文对汉英、汉西文学翻译理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体部分为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的英文和西文译本的对比分析。西文译本标题为Diarios del Sahara,由西班牙译者Irene Tor-Carroggio执笔;英文译本标题为Storoes of the Sahara,由美国译者Canaan Morse执笔。西文译本已于2016年出版,英文译本预计将于2019年出版。尽管如此,纸托邦(Paper Republic)在网站发布了该书“哑奴”这一章的的翻译,本研究选取该部分的译文作为分析对象。本对比分析的主要目标有两个:首先是厘清两个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其次是比较两个译本翻译策略的异同。三语的对比分析旨在研究两个译者对“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取舍。对是否有脚注形式的增译信息的研究是笔者选取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本研究进行的过程中,西文译员接受了笔者的采访,向笔者介绍了其翻译三毛著作的历程。在语言层面,笔者从并列句和从句,以及词汇范围和修辞语言等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分析。在语言层面,笔者对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理解中文、英文以及西文之间的语际差异非常重要。笔者在对比分析的其他部分也探讨了译者的写作风格。总而言之,本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和西译所面临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对两位译者解决这些难点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