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蓝色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吡唑类衍生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物理过程以及材料的荧光性能分析。本文以蓝色荧光材料——吡唑类衍生物为切入点,研究了新型吡唑喹啉衍生物1-苯基-3,4-二甲基-1H-吡唑[3,4-b]喹啉(1-phenyl-3,4-dimethyl-1H-pyrazolo[3,4-b] quinoline, PAQ5)掺杂聚乙烯基咔唑(Ploy (N-vinyl carbazole), PVK)的单层器件的电荷注入和载流子传输机制。研究发现:随着器件工作电压的增加除存在电流由电极注入限制向空间电荷电流限制的转变之外,还存在另外两种转变:低电场时,器件的注入电流有Richard son-Schottky热电子发射电流和Fowler-Nordeim隧穿注入电流;同时,电流注入由单注入转变为双注入。首次研究了新型蓝色荧光材料吡唑吡啶衍生物4-苯基-1,3,5,7-四甲基-1,7-二氢邻联吡唑[3,4-b;4’,3’-e]吡啶(4-phenyl-1,3,5,7-tetramethyl-1,7-dihydrodipyrazolo [3,4-b; 4’,3’-e] pyridine, PAP1)的荧光猝灭行为。实验表明,在乙醇稀溶液中,强酸(如HCl、HBr)对PAP1的荧光猝灭是动态和静态猝灭联合作用的结果。PAP1在强酸条件下,很容易发生荧光猝灭,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逆过程而使PAP1的荧光性能得以重新激活恢复。在PVK掺杂PAP1的固态薄膜中,有机质子酸对甲苯磺酸PTS的掺杂引起PAP1的荧光猝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PVK是以能量传递的方式将激发态能量传递给PAP1而使PAP1发光,PAP1的荧光激发过程,本身就是对PVK的荧光猝灭过程;再者,PTS可以直接猝灭PVK的荧光;最后,PTS还以和PAP1形成络合物的方式来猝灭PAP1的荧光。在PVK:PAP1:PTS三元混合固态薄膜中,PTS分别对PVK和PAP1的荧光猝灭过程是相互竞争的。荧光光谱表明,相比PVK,有机质子酸优先使PAP1质子化,从而猝灭PAP1的荧光发射。全文含图24幅,表1个,参考文献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