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发展模式,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为发展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而采取的一种教育选择,是一类特殊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服务于人口居于少数的各少民族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我国目前一共有13所民族院校,创建于不同时期,分布于不同区域。本文着眼于民族院校产生、发展轨迹,详细阐述了民族院校的历史与发展、地位与作用、文化与认同以及未来变革的基本内涵。民族院校的建立有其深刻的政治、文化、社会和教育背景,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内容,另一方面也创造性地发展了针对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高等教育教学特殊模式。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民族院校培养了大批各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了各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维护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国家稳定统一。民族院校因为其特殊的建立背景而具有特殊的办学定位,是对多民族国家中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促使民族院校发展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新的时期,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西部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确立和实施,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彰显及对文化多样性的更深理解,民族院校一方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自身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重新梳理民族院校产生与发展的政治、社会及文化背景,明确民族院校的特定内涵特征,分析民族院校的真实生存与发展状态,了解民族院校局内人和局外人对民族院校的认知和期望,明确民族院校未来变革与发展定位,以更好地促进民族院校实现其独特价值,更好地丰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如何在进一步巩固自身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明确新时期发展定位,是民族院校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将民族院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专门研究,很有必要而且很迫切。民族院校发展的六十多年,也是中国社会变迁发展十分剧烈的时期。在当今全球化、本土化口号的激辩下,理清民族院校发展的文化、政治、教育特殊涵义、特征及功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论文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力图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通过研究者对民族院校这一对象的亲身体验和对相关对象的调查,探求民族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道路。本论文力求在如下方面有所新意:从整体角度系统全面地阐述民族院校的建立和发展之历史轨迹,还原并分析民族院校建立的深刻历史和现实背景;从理论建构角度分析民族院校发展模式,具体从政治角度、文化角度和教育角度三个层面阐述了民族院校建立的必要性;从类型分布、地理格局、自我和他者对民族院校的认同等角度阐述了民族院校基本特征并提出了未来变革发展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