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有机认证制度层面,动态观察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条件:既关注有机认证制度的功能,又重视其如何在经济环境的变迁中演化。对比分析中外发展经验,结合我国东北地区实际条件,着眼全局,提出发展途径。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明确有机认证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应从有机认证制度层面思考。根据研究需要,构建解释问题的理论框架,选择理论工具。首先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制度变迁理论与集体行动论等理论工具,构造了有机认证制度创立与变迁的理论模型,并以《欧盟有机法案》与《日本JAS法》等为案例进行了检验。得出主要结论为,协调交易双方行为是有机认证制度创立的直接动因,有机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国家参与制度变迁的动力;有机食品交易中的内在规则是从市场竞争中演化而来,提高了外在规则的实施效果;因制度不均衡出现获利机会,吸引个体、组织、国家推动制度的变迁;在开放经济中,贸易保护主义是有机食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并阻碍国际互认;制度变迁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目标形态制度安排的预期净收益现值大于既存制度安排预期净收益现值与制度变迁成本之和;从国际层面看,有机认证制度的需求国家与供给国家常常是重叠的。其次,建立了基于有机认证完善的两种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模型,提出假说并推论: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以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及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为原则,以处理“市场失灵”问题为主,推动产业发展;转型经济国家政府由于市场经验不足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经验;同时通过不断“试错”与摸索,在损失既定的条件下,并非过于计较,而是积极尝试谋求发展。总体来看,与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转型经济国家政府要付出更高的学习成本,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借助欧盟成员国与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实践检验了上述假说,经验事实与推论基本一致。再次,综合运用以上假说,诠释典型有机认证制度,透过观察演化性制度,指出政府与企业在制度及其所处经济环境的约束下,怎样推动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现状。鉴于当前有机认证制度“国际化”特征及我国的改革背景,立足于国家层面,阐述了政府推动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分析了发展东北地区有机食品产业的优势与劣势。最后,借助上述理论分析框架与结论,以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价值取向,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出发展途径。在理论层面上,界定了完善认证制度的主体与实现机制,明确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东北地区的现实条件,提出七条发展途径。在实践层面上,以调查研究为依据,提出两点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