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金融体系中,银行一直扮演储蓄及放贷资金供需的中介角色,成为资金流通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它的体质是否健全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由于台湾早年为了金融环境稳定,银行业为特许行业,受到金融法令的保护与限制,金融市场仅由国营银行垄断,只有少数官股银行(如三商银)准许营业。也因为只有少数几家银行拥有执照,形成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传统存贷款利差为银行的主要的收入来源,此时的银行业务大都以企业金融贷款为主,盈利稳定。然而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在台湾经济低迷,失业率攀升,银行企业金融贷款业务成为呆帐负担。在逾放比例过高的情况下,截至2009年6月,台湾的呆帐突破了3000亿元,台湾银行的市场结构已呈现过度竞争下的劣质经营现象,不但盈利能力逐年下降,资产质量更是普遍恶化。在《Banking in Asia》书中,作者提到在金融风暴以前“赚钱乃是亚洲银行的权利”的年代已经过去,在面对新竞争环境,台湾银行业者为了强化竞争力及追求利润,开始将银行主营业务由企业金融转向消费金融,不断开发新金融产品,同时希望经由金控合并以期达到经营项目多元化、成本降低及经济规模等效益。由于银行业务不受专利权的限制,因此,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出傲人的绩效,必须要能根据金融环境变迁来调整其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