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也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当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我国是否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农村地区、农村贫困群体是重点关注的对象。目前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名震中外彪炳史册的成就,根据目前官方发布的数据统计结果,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规模由2012的9899万人之多减少至2018年的1660万人,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绝对贫困人口在1978年大约占据总人口的30.7%,到了 2018年下降至1.7%。党中央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当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帮助在目前执行的贫困标准下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因此,中国的帮扶贫困工作已经进入冲刺期和收尾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关注的是单纯以收入或者消费这样静态的标准来衡量贫困,绝对贫困线的划分,越来越多的人口加入到庞大的扶贫对象当中。著名的印度裔经济学家Amartya·Sen认为:贫穷的真正含义是穷人没有能力和机会去创造收入;贫穷意味着穷人没有能力获得并享有正常的生活。贫困问题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新特点,收入标准不能全面反映贫困问题,多维角度来衡量贫困、测度贫困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们不仅仅需要关注个人或者家庭在某一个时点的贫困状态,还需要考察连续多个时点的持续性贫困。本文基于多维贫困的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教育、健康、生活水准、心理福利、人均纯收入5个角度13个指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的数据,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有效测度,并考察其影响因素,找准“贫根儿”,为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从长期多维贫困发生率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做饭燃料、卫生设施以及垃圾处理的贫困发生率均较高,从侧面表明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需要改善;长期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表明,成人教育、自评健康以及人均纯收入三个指标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较大;(2)根据本文的测算,我国农村地区多维贫困状况的特点可概括为:持续时间长,贫困发生率高、福利剥夺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分别进行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的静态对比以及动态对比时,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是互相交织的关系,农村地区的持续性多维贫困的状况不容忽视,多维贫困体系的建立更有利于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追踪;(3)在致贫因素分析当中,家庭当中老年人人数、未成年人人数、罹患慢性疾病的人数增多,会导致家庭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增加,福利剥夺的深度也相应的加深,家庭成年劳动力失业人数增加,会导致家庭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增加,福利剥夺的深度也相应的加深,西部农村家庭尤为明显;(4)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增加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家庭多维贫困的发生率以及减轻多维贫困的福利剥夺程度,家庭从事非农经营,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会减轻家庭的多维贫困福利剥夺程度;(5)农村家庭成员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多维贫困发生的几率比会相应的降低而且福利剥夺也会相应的减少,西部家庭比较明显;(6)进行土地流转的家庭,摆脱多维贫困的概率会增加,而且福利剥夺的程度也会减轻;(7)家庭当中的女性人口数量增加,尤其是对于西部地区的农村家庭而言,福利剥夺的程度加深。最后,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如下:(1)所构建的多维贫困体系,除了传统的教育、健康、生活水准之外,还考虑了人们主观心理的福利剥夺指标;(2)在测度贫困当中考虑了时间维度,全面测量了我国农村的长期贫困状态;(3),建立Logit模型和线性模型分样本进行回归,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家庭的致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