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徳占青岛时期的德式典型地面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和私人建筑来诠释中德两国不同建筑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总结和分析文化交流史上中德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青岛作为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一座被德国殖民侵略与占领的城市,其建筑风格和形式充分地表现出鲜明的德国建筑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青岛所保存的大量德国近代建筑,不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国内主要盛行建筑流派的缩影,而且也是德国主要建筑流派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更是中德两国不同建筑文化在青岛这座城市碰撞与交融的具体体现。这些珍贵的德式建筑,在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中具有突出的典型性,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借鉴价值。这对于青岛未来的建筑文化发展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通过介绍青岛的历史沿革,来说明青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地位。青岛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价值,引起了德国殖民者的极大兴趣并多次派遣人员来此进行实地考察。德国经过精心策划,胁迫清政府割让青岛并在此推行殖民政策。这些殖民政策体现出德国文化在租借地内出现并与当地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首次接触,成为后来中德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历史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文化学和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得出中德两国不同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根据这一历史原因,总结归纳两国不同建筑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由此带来的建筑文化差异。同时,通过对德国在租借地内实行的城市规划方案和体现19世纪德国盛行的主要流派建筑进行梳理,体现当时德国主要的建筑文化内涵。随后,本文将以文化学的视角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点和西方建筑文化特点进行比较,对徳占青岛时期因两国不同建筑文化所引起的碰撞和交融进行分析和诠释,并对其碰撞和交融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展开具体分析。最后,本文从历史、科学、使用、经济和教育等五个方面入手,对徳占青岛时期保留的大量德式建筑所具有的价值进行总结,为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提供充分的现实和理论分析依据,并从政府和民众的角度出发,对德式建筑的保护提供方法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