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基于2019年4月(春季)、10月(秋季)温台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其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游泳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群落相似性、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并揭示了分类多样性和优势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游泳动物物种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春季捕获游泳动物42种,隶属于3纲12目24科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评估研究(2017YFA06049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2019年4月(春季)、10月(秋季)温台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其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游泳动物群落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群落相似性、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并揭示了分类多样性和优势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游泳动物物种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春季捕获游泳动物42种,隶属于3纲12目24科35属。秋季共捕获游泳动物54种,隶属于3纲11目28科43属。春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春季,各站位游泳动物平均重量密度为75.41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7481.40 ind./km~2;秋季,各站位平均重量密度为225.62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12992 ind./km~2。春、秋两季游泳动物群落均受到了中等程度的干扰。春、秋两季游泳动物群落等级聚类CLUSTER表明均可分为三个组,春季组间主要特征种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龙头鱼、刀鲚(Coilia nasus)等6种,主要分歧种为日本鳀、龙头鱼等13种;秋季组间主要特征种为龙头鱼、三疣梭子蟹等6种,主要分歧种为鮸(Miichthys niiuy)、龙头鱼、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等12种。群落特征种和分歧种之间种类差异不大,群落的分组是由各环境因子和各物种对其耐受性不同导致的。(2)温台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其附近海域春、秋季共捕获游泳动物66种。春季游泳动物群落组成纲(目、科、属、种)、目(科、属、种)、科(属、种)、属(种)所拥有的平均数依次为(4.00、8.00、11.67、14.00)、(2.00、2.92、3.50)、(1.45、1.75)和(1.20);秋季游泳动物群落组成纲(目、科、属、种)、目(科、属、种)、科(属、种)和属(种)所分别拥有的平均数目依次为(3.67、9.33、14.33、18.00)、(2.54、3.90、4.90)、(1.54、1.93)和(1.25)。春季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的理论平均值为80.53,秋季为78.80;春季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的理论平均值为664.56,秋季为693.32。通过GAM模型发现,底层温度(BT)、表层温度(ST)、底层盐度(BS)、表层盐度(SS)对分类多样性指数Δ均有显著影响,BS、ST、季节则显著影响分类差异指数Δ*,BT、ST则分别是影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的关键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影响不同水层游泳动物的分布,进而引起了分类多样性指数的变化。(3)春季各站位龙头鱼生物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值分别为35.85 kg/km~2和4634.63ind./km~2,秋季生物量密度均值为67.81kg/km~2,尾数密度均值为3722.70ind./km~2;春季三疣梭子蟹生物量密度均值为10.67 kg/km~2,资源密度均值为359.97ind./km~2,秋季生物量密度均值为43.96 kg/km~2,尾数密度均值为1867.35ind./km~2。BT、BS显著影响龙头鱼的空间分布,BT和水深则显著影响三疣梭子蟹的空间分布。春季龙头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均值为0.37,秋季为0.50,三疣梭子蟹春季HSI均值为0.36,秋季为0.47。综上所述,温台渔场产卵场保护区及其附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种类数较历史研究有所较少,群落处于中度扰动状态,游泳动物群落存在资源衰退和小型化的趋势,特别保护对象出现频率较低,且多为幼体。建议延长特别保护期至“伏季休渔”结束,并对群落中一些重要经济种类尤其是特别保护对象进行增殖放流并对其保护效果过进行监测与研究。
其他文献
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鱼类种类组成低龄化、低值化与小型化早已成为共识,恢复和重建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已成为了国家、地方政府及科学家关注的热点。为阐明舟山沿岸灰鳖洋海域鱼类群落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本文根据2016-2021年春秋季在灰鳖洋海域进行的10个航次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Jaccard相似性系数、资源密度估算、物种多样性指数等,阐明了调查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生性好斗,自相残杀现象极其严重,导致其养殖产量极低,设置隐蔽物被认为是防止三疣梭子蟹自相残杀的有效方式。本研究将探究隐蔽物存在的条件下不同体质量三疣梭子蟹的隐蔽习性,三疣梭子蟹的交配行为以及隐蔽物对三疣梭子蟹混养品种(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存活、生长的影响,丰富三疣梭子蟹行为生态学、繁殖生物学理论知识,为进一步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东海海域一种重要的经济蟹类,同时也是东海重要的渔业捕捞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捕捞压力的不断增大和海洋环境的变化,三疣梭子蟹的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其资源也出现过度捕捞的迹象。为了保护三疣梭子蟹资源,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不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延长三疣梭子蟹休渔期等。2017年农业农村部在浙北渔场正式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由于微塑料具有粒径小、透明度高和不易察觉等特点,易被海洋生物误食而进入食物网中,其对海洋环境和人类食品安全带来的威胁受到人们关注。此外,进入海洋环境的微塑料将不可避免地与溶解性有机质(DOM)产生相互作用,并影响微塑料在海水中的迁移、归趋及生物有效性。大型海藻是近岸海域DOM的重要来源,有关大型海藻DOM光降解过程及其与微塑料相互作用的研究鲜有报
在高强度捕捞及环境变化压力影响下,大黄鱼等东海区传统重要经济种渔业资源出现明显衰退,带鱼、小黄鱼等低龄化和小型化趋势严重,东海区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是东海及邻近海域重要优势种,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根据近年来在东海区底拖网渔船的大面定点调查,渔获物中龙头鱼重量平均占比2.34%,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开展龙头鱼生物学和资源
杀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是一种重要的鱼类致病菌,能造成大黄鱼等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前期本实验室发现大黄鱼致病株XSDHY-P基因组中编码有3套Ⅵ型分泌系统(分别命名为T6SS-1、-2和-3),其中T6SS-2介导了菌间竞争,可促进菌株在养殖环境或宿主中定植。目前,P.plecoglossicida介导T6SS菌间杀伤的效应因子及其功能尚未阐明。已发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养殖产量自2014年以来一直处于我国海水养殖鱼类品种之首。随着现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生产上先后爆发了多种大黄鱼养殖病害。其中,由杀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感染引起的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因发病率高、致死性强,已成为威胁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细菌类病害。目前,生产上
渔业捕捞生产监测数据和渔业科学调查数据是开展渔业资源评估与制定管理策略的两类基础数据,其中生产监测数据伴随着渔业生产活动产生,是获得有关捕捞量和捕捞能力等信息的关键来源,其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根据2017年浙江省海洋捕捞抽样调查试点报告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R和Python对其进行多角度优化分析,以原始数据中不同月份的目标物种产量作为计算机模拟的基础,分析不同样本渔船数量下优化指标的变
随着人们睡眠不足现象的日趋严重,其引发的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课题组前期利用鲣鱼加工下脚料通过酶解技术制备得到序列为Leu-Leu-Phe-Thr-Thr-Gln的鲣鱼寡肽SEP-3,发现其具备较好的抗氧化和抗炎特性。本研究以SEP-3为研究对象,探究了 SEP-3对睡眠剥夺诱导的氧化应激所致肝损伤的修复作用及机制,为治疗或辅助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和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目的:(1
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与哺乳动物相比,具有多样性、可塑性等特点,几乎涵盖了所有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包括基因型性别决定和环境型性别决定。已有研究表明,大多数鱼类的性别染色体不具有异型性,在形态学与分子学层面难以分辨,因此,鱼类性别决定区域与性别决定基因的相关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与难点。另一方面,水产鱼类的经济性状通常展现出性别二态性,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的开发是实现单性养殖与研究性别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