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大陆青春电影的发展流变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c88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五四运动,青年登上历史舞台,大家开始关注青年这一群体。在中国的电影荧屏上,从来不缺青年人的身影。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重心等问题,青春电影发展并不充分,没有形成非常清晰的脉络和完整的体系。影片创作和理论关注的角度偏向于成年化,使得青春电影无法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强有力的声音。正如有人指出,在中国电影史上,“青春电影是在场的缺席者”。20世纪末,中国电影经历了从上至下的体制改革,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第六代导演成为内地影坛崛起的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他们重视个体生命的体验,倾向于个体感受真实而朴素的表达,通过情感沉着冷静的呐喊,发掘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第六代导创作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电影,迎来了中国青春电影的真正繁荣。进入新世纪十年,青春电影创作硕果累累,风头正劲。尤其是2010年后,随着一批青春怀旧题材电影的集中热映和广泛影响,青春电影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青春电影这一题材电影,注意青春电影中的青年形象以及青年文化。本文以1990年代以后的大陆青春电影为研究文本,对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以及青年形象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并对流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在章节分布上,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主要创新点五个部分。第二章主要是对青春电影的概念、特色与发展脉络进行总结,梳理了几个概念性的词语,例如青春电影与青春题材电影、“青年”与“青年文化”。第三章主要是对1990年代以后大陆青春电影的叙事流变进行梳理,包括90年代的“残酷青春”、新世纪的“新都市青春”以及2010年后的“怀旧青春”。第四章是对1990年代后的青春电影中的青年形象的变化总结,有第六代导演笔下的“底层边缘人物”,也有王朔电影中的“顽主”形象,更有青春怀旧电影中的“都市精英分子”。第五章是从“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的角度”分析1990年代后大陆青春电影流变的原因,包括商品经济的娱乐化以及城市作为欲望消费的载体等经济方面,多元文化主要是从“消费文化和青年文化”两方面进行探讨。结语,对以往章节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研究的不足和遗憾。
其他文献
伴随着企业对公关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多,公关活动占企业年度的预算越来越大,对公关活动效果的评估也日益引起业界和学界的重视。公关活动发挥越来越大的功能的同时,公关活动的铺张
期刊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明代心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构建了以心与理合一为基础,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对中国以至东亚的知识分子有着深远的影
随着微博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其微博在中国诞生及发展以来,至今逐渐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传播体系和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覆盖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样,作为新媒体的中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