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关系,许多学者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本文将以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为切入点,以明清历史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为主要考察依据,探讨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的演变轨辙。
本文虚实观念中的虚实概念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指历史小说的题材、内容,从这一层面来关照,“虚”指虚构,史上本无此事,也无此情,乃作者虚而造之。“实”指所记内容真实有据,斑斑可考,于史不违;一是指历史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技巧,从这一层面来关照,“实”指“实录”,“实录”是史家著述的方法,也是史家对待历史事实的态度,就是尊重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客观忠实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录著,“虚”指艺术虚构的创作方法,即小说家有意为之,为表达主题而虚构。
从“羽翼信史”①到“虚实相生”②、“传奇贵幻”③,再到“羽翼信史”的“回眸”,实际上反映着明清历史小说虚实观念曲折反复的演变轨辙。
明清历史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主客体关系也明显勾勒出这样一条线索:从崇实到虚实相生,由尚虚到崇实的回归。任何时代的创作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的,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当然也不例外,也是在社会思潮和相关的小说理论中发展演变的,历史小说理论也同样呈现出这样二条演绎的路线,本文将试图通过大量翔实的材料来阐述这一点。
通过大量的材料,我们可以合乎情理的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崇实”、“补史”论的影响,“实录”的原则一直作为史传的著书的技巧和方法,又由于历史小说源自于史传,因此历史小说从问世那天开始,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浓厚的史学意识,“实录”原则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历史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原则。然而历史小说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史传著作,经过漫长的嬗变与涅椠,终于因《三国演义》的问世而开始了新生,击穿了史传意识的坚冰,已从“羽翼信史”过度到了“虚实相生”,虽然依旧是“依傍正史”,但毕竟开始了历史小说“游戏三昧”①的虚构之旅;继而发展到《水浒传》的与“史传剥离”,只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②,已是“传奇贵幻”了;到了《东周列国志》,“羽翼信史”却又“回光返照”,出现了执拗的“回眸”,又回到了“博考文献,言必有据”③了。由此可见“崇实”、“补史”、“实录”观念的“顽强”的生命力。
从《史通》到《三国演义》,由《水浒传》到《东周列国志》,从“羽翼信史”到“虚实相生”,由“传奇贵幻”到“羽翼信史”的“回眸”,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与理论,明显呈现出一条曲折反复的演变轨辙,表现出“在虚实之间徘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