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义动词作为一种使用较广泛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数量有限,常见的有“进行”、“加以”、“给予”、“予以”等。基于历时类比语料库的虚义动词演变过程及动因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和英汉翻译历时语料库(DECPC),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虚义动词最典型的代表之一“进行”的演变特征,旨在探讨引起虚义动词演变的内外动因。研究发现:第一,从使用频率来看,“进行”在原创汉语文本及翻译汉语文本中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历时增长趋势,且在现当代时期使用频率激增。第二,从语义特征来看,“进行”由具体的“行进”义演变为抽象的“从事”义,但“从事”义并未完全取代“行进”义,说明“进行”经历了语义虚化过程,但未完全虚化。“进行”宾语的语义体日益多样化,“活动”类占据主导地位,形成“进行”结构的典型搭配,而“成就”和“状态”类使用频率较低,属于“进行”结构的非典型搭配,并未广泛使用。第三,从句法特征来看,虚义动词“进行”具有较强的句法功能。“进行”用作及物动词时,搭配名词性宾语、述宾结构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搭配中间性宾语、动词性宾语的使用频率显著提高,形成“进行”结构的典型用法。此外,“进行”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虽使用频率很低,但“进行”的及物用法与不及物用法在语义上具有同一性,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互为转化,因此“进行”的不及物用法可视为“进行”的非典型用法。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语言演化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进行”演变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一方面,“进行”的演变由语言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进行”的高频使用及“进”、“行”的双音节化,推动了“进行”向虚义动词的演变;另一方面,外部的语言接触,尤其是在翻译的催化下,加速了“进行”语义的虚化和语法的形式化过程,结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这些变化并非完全由翻译直接输入的新表达,但与翻译的影响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