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建立诱发性肝癌模型,观察肝细胞的凋亡规律,在诱癌过程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变化情况,以探讨凋亡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探索肝癌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实验组)(72只)和对照组(8只),模型组用DEN制备诱发性肝癌模型。剖腹探查并记录两组肝脏的形态、颜色、质地变化及转移情况,肝及转移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特点,hochst33342荧光染色后计数凋亡细胞并计算细胞凋亡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2 mRNA和Bax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根据诱癌过程中肝脏组织发生的病理学改变,可将诱癌过程分为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三个时期。(1)肝细胞损伤期:大鼠肝脏表面未见明显异常。光镜下肝小叶结构完整,小叶内可见局灶性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弥漫性肝细胞水肿,部分肝细胞呈嗜酸性变;同时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及肝细胞再生。(2)肝细胞增生-硬化期:肝脏表面粗糙,出现弥散分布的灰白色近圆形病灶。肝脏有硬化,肝细胞水肿进一步加重。光镜下出现嗜酸性变和透明细胞增生灶,并可见肝细胞增生结节,结节内细胞异型性较小。(3)肝细胞癌变期:肝脏表面布满多个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结节,切面可见出血和坏死。镜检为肝细胞肝癌,可见肝癌细胞排列成索状和团块状,向周围肝组织浸润,可见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癌周组织细胞水肿、嗜酸变性、脂肪变性,并有肝细胞增生灶、增生结节及非典型增生结节。对照组大鼠肝脏表面光滑,质地均匀。光镜观察可见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呈多边形,边界明显;胞质嗜酸性;肝细胞核大居中,以单核为主。2. hochst33342荧光染色后观察可见,模型组肝组织内凋亡的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可见浓染致密的颗粒状或块状荧光,典型的还可见核固缩和新月形改变,并可见凋亡小体。肝细胞损伤期和肝细胞增生-硬化期的肝组织均可见较多固缩和碎裂的细胞核;肝细胞癌变期的癌细胞核大小不一,核膜不规则,胞浆内出现大量的凋亡小体。对照组,肝细胞可见少量的异常的细胞核;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6.21%,在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7.42%、18.89%和51.25%(χ2=33.62,P<0.05),且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随诱癌病程发展呈上升趋势。3.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2 mRNA和Bax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cl-2 mRNA和Bax mRNA均定位于细胞胞核和胞浆内,阳性反应产物为黄色颗粒,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Bcl-2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在对照组为0.1697±0.0101,在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肝细胞癌变期Bcl-2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431±0.0072、0.1261±0.0164、0.1034±0.0124,并且随着肝癌病变发生发展逐渐降低(F=70.3297,P<0.01),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Bax mRNA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在对照组为0.1383±0.0093,在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肝细胞癌变期分别为0.1523±0.0103、0.1639±0.0133和0.1785±0.0191,随着诱癌病变的发生发展逐渐增高(F=20.5623,P<0.01),四者之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DEN诱发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有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异常表现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异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