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肥是生态农业的重要技术环节,合理地间混作绿肥能够保持主作物正常生产的同时兼收较高生物量的绿肥培肥土壤,有效协调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本试验采用大田试验,以冬季绿肥作物与移栽油菜混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油菜和绿肥的生长发育、产量、养分吸收积累,探索移栽油菜混播绿肥的高效生产模式,为我国稻油轮作区耕地培肥、化肥减施等行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箭筈豌豆、光叶苕子、毛叶苕子与油菜混作显著降低了油菜籽粒产量,紫云英与油菜混作能够保证油菜产量,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同时与紫云英混作显著提高主作物油菜的干物质量和混作系统可还田总有机物质和养分的量,分别提高71.0%、71.0%、14.0~80.6%,利于培肥土壤。 (2)移栽油菜密度10.5万株/ha时,混播紫云英3.75-7.5kg/ha较为适宜,能够在保证混作油菜与单作油菜产量无显著差异的同时,收获一定量的紫云英,利于培肥土壤。当混作系统中紫云英密度大于7.5kg/ha时,油菜籽粒产量显著降低,降幅达16.5%以上,当紫云英密度低于3.75kg/ha时,混作油菜的养分吸收显著降低。当混播系统中紫云英密度为3.75-7.5kg/ha可使混作系统可还田总有机物质和养分的量提高10.6~19.1%、17.8~40.6%。 (3)混播紫云英10kg/ha情况下,油菜移栽密度10.5-12.75万株/ha较合适,能够保证油菜产量的同时收获一定量紫云英培肥土壤。当油菜移栽密度小于10.5万株/ha时,虽然有利于紫云英的生长,但油菜籽粒产量显著减少7.4~17.1%。当油菜移栽密度大于12.75万株/ha时,油菜产量低于移栽密度较低的混作处理,且紫云英收获量显著降低。油菜移栽密度10.5-12.75万株/ha混作紫云英与单作油菜相比还可显著提高混作系统可还田有机物质和养分总量。 (4)当移栽油菜行距控制在33.3-50cm时与紫云英10kg/ha混播,能够保证油菜产量,同时获得较多的可还田有机物质。当油菜移栽行距大于50cm,油菜产量相比单作显著减少了8.6%。 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紫云英是较为适宜移栽油菜混播的绿肥作物。当移栽油菜密度12.75万株/ha,移栽行距控制在33.3-50cm,混播3.75-7.5kg/ha紫云英时,表现出更好的混作优势,在该种植模式下,能够显著提高油菜产量,同时生产部分绿肥,利于培肥土壤,实现油肥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