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地区宋、清木楼阁上下层交接构架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H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阁是我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它常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和空间构成等成为一个地方的视觉焦点,至今在园林和宗教建筑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木楼阁的发展占据我国木构建筑发展史的重要一部分,其功能、造型、构架等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早期文献中记载的许多楼阁建筑,如汉代的井干楼和麒麟阁,北魏的永宁寺木塔等虽然已不见踪迹,但我国仍有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楼阁建筑。其中我国北方地区的木构楼阁以其久远的历史和突出的造型等特征被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部分木构楼阁还以其重要的结构特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宋、清时期分别是我国木构建筑发展的成熟、繁荣时期,分别出版了《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两本建筑设计相关巨著,这不仅是传统单层木构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对多层的木楼阁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至今我国北方地区仍有不少与《营造法式》和《工程做法则例》内容相关的木构建筑,其中明清时期木构建筑所占比例较大,而唐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屈指可数,而木楼阁更是凤毛麟角。木楼阁建造的关键在于上下层的交接,研究其构架对充分认识我国木构建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古城区或园林景区新建或重建仿宋或仿清楼阁建筑兴起,研究楼阁对我国传统楼阁的保护和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中国北方地区木楼阁为研究对象,结合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及唐、宋、辽、金和元、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背景,通过文献研读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其上下层交接构架进行研究。木楼阁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期。早期的“楼”与“阁”有不同的定义,除构架有所差异外,其功能、造型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首先对楼阁相关名词及早期楼阁功能、构架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然后结合与楼阁密切相关的功能、平立面等对这两个时期的楼阁进行分类、总结,发现其发展变化特征;文章最后结合宋《营造法式》及现存楼阁建筑特征进行仿古楼阁设计。希望通过现存宋、清木楼阁的上下层交接构架的研究及仿宋楼阁设计对以后的楼阁建筑的保护、重建或仿古楼阁的建造等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人文意识不断觉醒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从沿袭对既定的建筑形式、文化符号的研究转向对场所环境及空间塑造的思考。针对此问题,当代先锋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提出了“多孔性”的建筑理论,凝聚了他对城市空间渗透性、人体对建筑空间的感官体验两个方面的研究精髓。  本文中实现多孔性理论的建筑载体为城市重要公共建筑——美术馆。美术馆多位于城市中心,承载着多元的文化教育、公众
学位
城市更新是近年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难题,随着人文意识的提升,人文特色成为城市发展关注的重点,环境人文特色如何融入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环境意象(image)是人文特色在场所与人的关系层面的主要体现,场所感知(place perception)是形成环境意象的主要认知过程,人的行为是环境意象的外在表现。研究场所感知与行为分布的关系,可更为清晰地反映人的环境偏好,而两者
学位
庙学并置格局,是指中国古代官学中孔庙与学校并置的现象,其肇自东汉,至明清时成熟,是对于古代官学规划格局的高度总结。“庙”为孔庙①,是庙学格局中的儒学基因,承担崇祀、祭孔功能,为礼仪性场所;“学”为学宫(校),是庙学格局中的功能性本体空间,承担教化、育人功能。南宋以降,在礼制层面上,庙学中孔子与其父祭祀位次关系的讨论日渐激烈,并于明嘉靖朝达到高潮,促使“启圣祠”这一建筑单体的出现。启圣祠在当时的不同
学位
与传统的不可变建筑表皮相比,动态建筑表皮在应对全年多变的气候环境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节能优势。尤其对于占我国国土面积16.2%的夏热冬冷地区,既要考虑夏季隔热降温,又要考虑冬季保温节能的情况下,动态建筑表皮是一种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低能耗建筑表皮解决方案。目前国外已有的新型动态表皮开发与性能评价的相关研究案例较多,但国内对于动态建筑表皮的研究多关注于理论类型的探索,很少有对动态表皮节能性能的定量化系统
荷兰现代建筑一直以其高水平设计而享誉世界,并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两种明显不同的设计倾向。一类以库哈斯为代表,凭借前卫思想、夸张手法在世界范围内宣扬“建筑理想”、引领建筑潮流;另一类则秉承荷兰主流的地域传统,以务实理念、微妙语汇构建“理想建筑”、聚焦建筑使用。而后者对当下改变建筑同质化、致力于城市更新、提高建筑品质的发展趋势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梅卡诺事务所即为此类建筑团体的典型代表之一。论文将该事务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