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一株含有大量橙红色色素的野生多孔菌科真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分类学鉴定、色素提取工艺优化、色素结构分析、色素稳定性试验和野转家栽培及不同光质对其生长与色素含量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其色素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学观察,该野生菌在菌丝体阶段会产生橙红色色素,菌落为白色绒毛状,具有明显的同心圆;子实体新鲜时肉质,老后木栓质,表面橙红色到近血红色,腹面长有浅橙色至红色的菌管。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该野生菌与菌株Pycnoporus sanguineus聚在同一分支上,它们的相似度为99%。最终鉴定该野生菌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密孔菌属、血红密孔菌,命名为Pycnoporus sanguineus ZXJ.ZCC。该菌株与血红密孔菌在管口大小与形状方面有明显差异。2.实验研究了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Pycnoporus sanguineus ZXJ.ZCC子实体色素提取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显示,Pycnoporus sanguineus ZXJ.ZCC子实体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5℃,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40min,色素含量为4.35mg/g。3.经紫外扫描、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Pycnoporus sanguineus ZXJ.ZCC70%乙醇提取液中的色素成分为一种水溶性类胡萝卜素,相对分子量为524.5,分子式为C36H44O3,含2个芳香环和3个羟基,与己知化合物北虫草黄素Ⅰ结构相同。4.Pycnoporus sanguineus ZXJ.ZCC色素稳定性研究表明,该色素的热稳定性好,在75℃的高温下依然稳定;在pH5-11条件下稳定性较好,而在pH1、pH3和pH13时,吸光度极显著降低,稳定性变差;在双氧水环境下,稳定性较好;在维生素C环境下,当浓度为0.4-1mol/L时,稳定性下降;在硫酸氢钠环境下,当浓度为0.6-1mol/L时,稳定性下降;Al3+、Fe2+、Fe3+、Zn2+和Mg2+对该色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Gu2+则具有极显著破坏作用,Ca2+无显著影响。5.通过野转家栽培试验首次成功获得Pycnoporus sanguineus ZXJ.ZCC子实体,但其产量低,总平均产量为8.36g/袋。在不同光质对其生长与色素含量的影响实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白光8.31g/袋、红光8.07g/袋、蓝光7.63g/袋,自然光9.42g/袋;子实体颜色从深到浅依次为白光、红光、蓝光、自然光,其色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白光12.74mg/g、红光11.44mg/g、蓝光10.08mg/g、自然光5.40mg/g,其中色素含量最高值白光是最低值自然光的2.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