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概念内涵的流衍变化——从《易传》到朱熹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哲学史上儒家一个最为重要概念——“太极”内涵的流衍变化。   从《易传》的文本看,易道以乾坤为基始,易之三则:不易、简易、交易皆以乾坤为基,所谓“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太极不得越乾坤而独存,因此把太极作为超越天地的本体或生成之母来理解不符合《易传》整个体系。从“太极”的诠释史看,太极为大中一义最为认可,自汉人董仲舒至清学者,两千余年罕有反对者。大中一义可贯通汉学、宋学,打通程朱、陆王,统摄三个不同的体系:董仲舒天人学术、程朱的本体论,周、邵、张等浑沌体系。一言以譬之,太极之为大中可以贯通整个儒学的精神。太极的其余诸义(元气、无、天理、心、蓍草不分等)都显具时代特色,毁誉参半,各体系派别的扞格纷争也由之而起。因此,本文把大中一义作为《易传》太极本义来考察,并在这个基础上考察太极概念内涵的流衍变化。   战国末期,道家《老子》的浑沌体系通过对《易传》太极概念的解读而开始渗入到儒家,《鹖冠子》、《吕氏春秋》便是这两个体系融合的结果,它们把《易传》太极两仪的形式与《老子》浑沌说合二为一,太极与元气的合一首次实质性出现在这两部著作中。   汉人的太极观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因袭《易传》的体系而为董仲舒的天人学术,太极被明确地解释为天地之“中”,太极与元气未做到形式上的连接,元气的具体涵义乃是阴阳调和而偏重于阳气。二,顺着《鸡冠子》、《吕氏春秋》的浑沌之源进一步追溯,《淮南子》、《乾凿度》都在浑沌(太极)之先置一绝对虚无。   然而,不生成的太易如何生成浑沌之太极?郑玄为应付此矛盾,把“忽然而自生”引入太极,太极自生自成,太易之为无又混同于太极,此两点至要的创造性解释使学术史发生了重要改辙:汉学向玄学过渡。王弼顺此进一步把太极元气取消掉,独留下太极为无一义,“忽然而自生”被简释为“独化”--万物“独化”于自己的“无”,“自本自根”于自己的“太极”。王弼的革新仅在于把太极这一新内涵发挥成一套严密的体系,从而造就一时代之学。   隋唐经学沿袭汉人与王弼的太极观,兼摄太极之为无与元气两义,无独创。然而,隋唐经学的太极观中经韩愈、李翱而影响宋儒,这使得宋学初创者的太极观,自胡瑗、邵雍、周敦颐至司马光、张载、苏轼无不兼摄三义:元气、无、性,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典型地代表这个新融合的独创。   然而二程却远离这个新传统,仅保留周、张等太极为性一义,他们在气论上把“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发挥到极致,太极元气说便无法立根。朱熹继承二程,又试图融合周氏《图说》体系,同时又夹杂了汉人的浑天说,他的博大体系发生了裂痕,使得他不得不应付太极与气的先后关系。
其他文献
环境公益诉讼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在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环境公益诉讼是其重要的解决渠道。环境利益属于公共利益,所以公众的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当下,我国环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