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沿海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海洋活动的频繁,导致中华白海豚栖息的近岸及海洋河口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萎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这可能致使中华白海豚的进食习性及营养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本研究将通过测定饵料鱼的营养状况,采用饵料鱼渔业结构营养水平评价方法,探讨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对中华白海豚健康的影响,为了解和保护中华白海豚提供帮助。 本研究在厦门海域、汕头海域、珠海海域、江门海域、湛江海域和钦州海域采集中华白海豚主要饵料鱼种: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叫姑鱼(Johnius grypo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条纹叫姑鱼(Johnius fasciatus)、钝头叫姑鱼(Johnius amblycephalus)、花鰶(Clupanodon thrissa)、班鰶(Konosirus punctatus)、凤鲚(Coilia mystus)、鲻鱼(Mugil cephalus)、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截尾白姑鱼(Argyrosomus aneus)、粗鳞鮻(Liza dussumieri)、棱鮻(Liza carinata)。分析了其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总抗氧化能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状况。通过饵料鱼渔业结构营养水平的评价方法,结合渔业资源结构发展趋势情况,进行分析,从摄食饵料营养的角度,探讨对中华白海豚健康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检测结果显示,各海域不同种类的饵料鱼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有所差异,并且水分和粗脂肪之间存在负相关性。饵料鱼的总抗氧化能从大到小依次为:鲱科>石首鱼科>鳀科>鲻科。测到的31种脂肪酸中,C16:0、C18:0、C16:1和C18:1n-9cis的含量及比例都较高,并且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各科饵料鱼的PUFA含量水平为:鳀科>石首鱼科>鲻科>鲱科。测定的17种氨基酸中,Glu、Asp、Arg、Lys的含量都较高,必需氨基酸总量的变化与氨基酸总量的变化相似,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鳀科>石首鱼科>鲻科>鲱科。 氨基酸营养评价方面,中华白海豚饵料鱼的氨基酸水平都接近或高于FAO/WHO标准而小于全鸡蛋标准,其中Lys值最高,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Met+Cys。必需氨基酸需要通过饵料鱼获取,因此中华白海豚富含Lys,主要限制氨基酸为Met+Cys。 饵料鱼渔业结构营养水平评价方面,假设石首鱼科的占比发生剧烈变化,其他科的鱼种比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发现中华白海豚喜食饵料鱼的渔业结构变化不会对自身的营养和能量带来巨大的波动。这可能是由于饵料鱼的营养及其能量的差别不大造成的,然而,由于渔业资源的资料非常缺乏,获取的鱼种数量及样本的局限使得分析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有待相关研究人员的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