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临床运用经方乌梅丸汤剂治疗寒热错杂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争取进一步探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证治规律及乌梅丸的方药理论,力求寻找更好的证治规律,得出最佳方药,科学地总结出疗效更确切、更具可信性及重复性,可推广性的理法方药,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有效的方药。 方法: 从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收集66例年龄介于18~60岁的、符合课题拟定的中西医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以中药汤剂“乌梅丸”加减(乌梅15,细辛3,桂枝6,黄连10,黄柏10,当归10,党参15,花椒5,干姜5,熟附子15(先煎))口服,日一剂,复煎,日2次,连服4周。对照组以铝碳酸镁片(达喜),口服,每次500mg,日3次+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快力),口服,每次5mg,日3次,疗程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及4周后的症状评分。剔除标准:(1)不配合治疗者;(2)治疗期间因饮食不慎等原因出现急性肠炎等消化道疾病症状,干扰研究结果者;(3)治疗期间服用其他治疗药物,有可能干扰研究结果者。符合三条中任意一条者,将从研究中剔除。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胆汁(苦水)等症状改变并记录药物副作用,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发作频率进行记分。每个症状参数的评分按症状严重程度发作频率各划为0~3分。各症状参数分数的总和即为该患者的症状积分。数据录入电脑,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疗效评价标准:(1)临床痊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0%;(2)显效:症状明显好转,症状总积分减少≥70%;(3)有效:症状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4)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胃镜积分疗效评定:0分:未见黄绿色胆汁,胃窦黏膜无明显充血水肿;1分:少量黄绿色胆汁,黏膜散在充血、水肿,无糜烂及出血点;2分:中量黄绿色胆汁,部分黏膜充血,水肿较明显,可伴出血点,但无糜烂灶;3分:大量黄绿色胆汁,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可伴局部糜烂或出血点。 结果: 治疗组33例中男性1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32.73±6.53)岁,平均病程为(2.41±1.36)年,治疗前积分为(13.83±1.94);对照组33例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30.42±7.28)岁,平均病程为(2.32±1.35)年,治疗前积分为(14.01±2.01)。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组病例之间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2周后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减少为(9.50±1.27),对照组减少为(9.50±1.35);4周后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减为(5.01±1.41),对照组减为(5.12±1.54),治疗后两者症状评分相比没有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83.3%;治疗4周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93.3%,两组疗效比较经 x2检验,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4周后症状积分各自与治疗前积分比较,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中32例有12例复查胃镜,对照组中30例有9例复查胃镜,胃镜积分前后比较,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后胃镜积分差值组间比较,经t检验分析,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乌梅汤”加减及铝碳酸镁+莫沙比利均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寒热错杂型有明显疗效,安全性高,两者疗效相当,疗效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两者临床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