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意理论创建于60年代,从早期的会议口译研究逐步拓展到笔译、文学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和翻译教学等领域,涉及的语种也从法语、英语、德语发展到汉语、日语、西班牙语等20多个语种。本文利用释意理论的框架分析了作者在第16届中国农用化学品展览会的一次口译实践,试图探索在会展口译中主动应用释意理论的可行途径,以期对处于相似情境中的口译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认知补充和脱离原语言外壳是释意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释意理论认为意义是语言知识和认知补充相结合的结果,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话语中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因此,译者在将源语言译成目的语之前需对源语言有透彻的理解并且做“脱离源语言外壳”的处理。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的认知补充(包括认知知识或百科全书知识、认知语境和情感认知)在正确理解源语言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脱离源语言外壳这一过程使得话语的非语言意思(也即意义)独立于语言符号暂时存储在大脑中。利用认知补充和脱离原语言外壳作为理论框架,结合自身的口译实践,笔者发现,作为一种有自身显著特点的口译活动形式,会展口译为译员运用释意理论指导口译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包括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中-英、英-中和中-中混合的交际环境以及与讲话人相处时间较长等等。会展口译的这些特点赋予释意理论的认知补充和脱离原语言外壳较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具体的例句分析,作者从认知知识、认知语境、情感对等和脱离原语言外壳四个方面提出了释意理论视角下的会展口译策略:在源语言理解方面,译者要积累足够的认知知识,充分利用认知语境,并不断追求情感对等;在信息处理方面,译者要学会总结信息的核心意义,按照重要性重新排列信息和按照逻辑关系重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