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作为“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人工产物,其生成—生长—衰落或者兴盛都源自村落中“人”的意识。因此,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演化,必须研究村落中的“人”。本文引入“村落肌理”这一可量化分析与抽象描述的空间秩序语言作为纽带,在对传统村落最核心的社会组织—宗族的生成、架构及演化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分析宗族结构与传统传统村落肌理在空间维度的耦合及时间维度的互动变迁关系,探究与揭示传统村落特色肌理的形成、本质与演变规律。同时以宁波市韩岭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对其独特的宗族结构影响下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村落肌理类型进行解析,提出了基于宗族结构历经不同时期的“房族墙门”至“间弄轩”至“独院”的居住模式演化及“多元共生”至“分区而制”的村落聚居模式变迁。 然而,自20世纪上半叶,政治的极大干预使得宗族失去其立足之本而“自上而下”的瓦解,与其相关联的传统空间或“易主”或被拆除,传统肌理面临整体性的衰落。同时来自城市的新型住宅肌理吞噬着传统,传统村落特色肌理的湮没与传统价值观消亡所带来的文化失调和失重、人际关系的冷漠所导致的村落与族群“归属感”的丧失受到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近年来,对“乡愁”的关注、村落“归属感”补偿的呼声及宗族文化的复兴,为本研究将聚落作为整体境域的研究取向、以植根于人类血液的“祖先崇拜”、“血浓于水”的宗族认同与村落认同作为精神纽带,在保护片段化的传统肌理遗存的基础上对其整合以营造“熟悉”的、传承村落文脉特色的境域提供合理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对当代传统村落具有指导意义的肌理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