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akoff&Johnson于1980年发表了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释隐喻,指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人类没有感知时间的器官,因此对于时间的理解我们要借助隐喻。本文作者主要从时间是图形或几何体,时间是方向,时间是容器,时间是人以及关于时间的新奇隐喻五个方面对人们的时间概念以及语言的实现手段和方式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和框架,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时间概念及其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中英时间概念的理解,丰富隐喻的认知研究,促进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考察:1.英汉语言时间概念有哪些相似性和差异性?2.英汉语言时间概念的实现手段有哪些相似性和差异性?3.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理据是什么?针对研究问题,作者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Central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两大语料库以及借助于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辞海以及其它的权威性在线工具收集语料,通过定性、定量、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英汉两种语言多用方位介词来表达时间是几何体的概念,但英语具有数量众多的介词,且在表达时间概念时比汉语更为精确,更具有逻辑性。2.英汉语言均存在着时间运动与自我运动两种运动模式,在水平和垂直维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的时间取向。在水平层面上,汉语较多采取“过去在前,将来在后”的时间概念,英语则采取“将来在前,过去在后”的时间概念。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概念来表达时间概念的频率要远高于英语,且汉语较多使用“过去在上,将来在下”的概念,而英语却与之相反。3.在具体时间表达上,英语较多的使用了人化隐喻,而汉语则较多地使用了物化隐喻。最后作者揭示了造成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即相似性来源于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共通的身体经验。这些身体经验又受制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因此形成了差异性。对时间概念及其语言表征形式的探讨是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极其重要的课题,这对于普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以及第二语言习得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