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时间概念及其语言实现手段对比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tv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akoff&Johnson于1980年发表了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阐释隐喻,指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本质是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人类没有感知时间的器官,因此对于时间的理解我们要借助隐喻。本文作者主要从时间是图形或几何体,时间是方向,时间是容器,时间是人以及关于时间的新奇隐喻五个方面对人们的时间概念以及语言的实现手段和方式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和框架,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时间概念及其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中英时间概念的理解,丰富隐喻的认知研究,促进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考察:1.英汉语言时间概念有哪些相似性和差异性?2.英汉语言时间概念的实现手段有哪些相似性和差异性?3.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理据是什么?针对研究问题,作者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Central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KU)、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两大语料库以及借助于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辞海以及其它的权威性在线工具收集语料,通过定性、定量、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英汉两种语言多用方位介词来表达时间是几何体的概念,但英语具有数量众多的介词,且在表达时间概念时比汉语更为精确,更具有逻辑性。2.英汉语言均存在着时间运动与自我运动两种运动模式,在水平和垂直维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的时间取向。在水平层面上,汉语较多采取“过去在前,将来在后”的时间概念,英语则采取“将来在前,过去在后”的时间概念。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概念来表达时间概念的频率要远高于英语,且汉语较多使用“过去在上,将来在下”的概念,而英语却与之相反。3.在具体时间表达上,英语较多的使用了人化隐喻,而汉语则较多地使用了物化隐喻。最后作者揭示了造成这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即相似性来源于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共通的身体经验。这些身体经验又受制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因此形成了差异性。对时间概念及其语言表征形式的探讨是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极其重要的课题,这对于普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以及第二语言习得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新时期壁画艺术自1979年以来走向繁荣复兴之路,尤其是2000年至今,全球化步伐加快,艺术信息搜集越加便利,促使着壁画艺术在题材上更加的多元化。本文以近二十年来的高校壁
广东肇庆所生产的端砚与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新绛县和山东泗水的鲁柘澄泥砚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砚,端砚自唐代被世人发掘以来,便一直受到骚客文人青睐。更
在论文发表中,论文摘要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第一桥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可以明晰该文章的主题、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是一篇论文浓缩的精华,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尝试开拓海外市场,传播中国文化。中外合拍电影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在电影
柴金是苏俄伟大的手风琴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从小深受俄罗斯传统音乐的熏陶,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小调奏鸣曲》是一首大型手风琴独奏曲,创作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本场学位音乐会将于2018年5月29日晚19点30分在我校国音堂·歌剧厅举办。这场音乐会是学校对本人硕士阶段所学基础理论、专业能力和舞台心理的检验,也是我对自己三年学习成果
近年来,随着汉语热地持续升温,海外汉语教学对本土汉语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不仅是因为汉语教学在各个国家或地区地快速发展,也是因为本土汉语教师更了解本国教育的教学理念
反问句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问句形式,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尤为常见,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必然会遇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反问句类型众多,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情况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之国,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一大批光辉灿烂的伟迹。这些伟迹饱受岁月洗礼,却因保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核心要求,指一部完整剧目,在结构上,紧紧围绕一个情节主题,在一天之内、一个地点展开故事。而故事漫画是呈现在纸面上的戏剧。借助“三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