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胃炎是一种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多发病、常见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上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四逆散本为经方,属柴胡类方,是疏肝法的鼻祖之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特别是在消化系统中广泛应用于慢性胃肠疾病的治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生存质量及其量表测评已经成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之一。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至今尚沿用西医的疗效评价指标,尚未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的评价方案。合理运用生存质量及其量表测评将有助于体现中医药整体的调节优势,使其疗效评价客观化、定量化,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目的:采用胃肠疾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脾胃模块)和中医证候量表评价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客观化、标准化,并试图建立客观化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同时对胃肠疾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脾胃模块)和中医证候量表的信度、效度以及反映度进行考核,试图研制适合中医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的专业性量表。 方法:将60例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诊断为肝胃不和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四逆散为基本方进行辨证加减治疗,每日一剂,对照组采用洛赛克20mg qn +新络纳5mg tid +洁维乐1小包tid的治疗方案。观察周期为一个月,在治疗前和治疗一个月后分别让患者完成胃肠疾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脾胃模块)和中医证候量表的填写,进行生存质量测评,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 结果:采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肠疾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脾胃模块)治疗组治疗前后在疼痛、口、胃、肠各领域症状均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疼痛和口两个领域症状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值比较在口和肠两个领域症状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领域则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量表治疗组治疗前后在情绪、睡眠、大小便、胃口、疼痛以及精力各领域症状均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疼痛和精力领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小便和精力两个领域症状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值比较在大便领域症状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领域则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采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肠疾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脾胃模块)治疗组治疗前后在疼痛、口、胃、肠各领域、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疼痛和口两个领域、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值比较在口和肠两个领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