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脱壳冷榨浸出粕提取茶籽多糖的研究

来源 :武汉工业学院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系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一种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湖南、江西等16个省(区)1100多个县市,全国油茶林面积约400hm2,占木本油料植物种植面积的80%以上。油茶果实是制取茶油的坚果,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及食用价值。我国年产油茶籽100余万吨,茶籽粕综合利用的研究由来已久。随着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多糖的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充分利用我国油茶籽饼粕资源,深入研究油茶籽多糖,加快理论成果转化,实现资源向产业化,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油茶籽脱壳冷榨浸出粕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甲醇浸提法,分别设计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确定甲醇浸提法的最佳工艺,得到了茶籽粗多糖;对制得的茶籽多糖溶液脱蛋白和脱色,得到纯化的茶籽多糖,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确定了苯酚-硫酸比色法的显色反应优化条件: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20min,测定波长490nm。由本方法测定所得平均加样收率为97.9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3%。此方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以作为实验室测定油茶籽多糖含量的分析方法。(2)本论文采用甲醇浸提法提取油茶籽多糖,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在多糖提取的工艺研究中,以甲醇-水溶液为浸提溶液,通过研究甲醇料液比、溶剂浓度、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四个影响因素,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W/V);溶剂浓度80%;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h。此时油茶籽粗多糖的提取率为3.92%。(3)分别采用Sevage法、TCA(三氯乙酸)法、HCl法对油茶籽多糖溶液脱蛋白,对油茶籽粗多糖的脱蛋白效果进行了研究。其中Sevage法多糖损失率为37.3%、蛋白去除率为83.7%;TCA法多糖损失率为18.9%、蛋白去除率为74.3%;而HCl法多糖损失率为16.6%,去除率为52.1%;最终选择TCA法为本研究油茶籽多糖脱蛋白的主要方法。(4)采用活性炭、过氧化氢和壳聚糖对油茶籽多糖的脱色效果进行了试验,综合比较选择活性炭为油茶籽多糖脱色剂,并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得出在PH值为6.0,活性炭添加量2%,反应时间50min,温度60℃时多糖脱色率达到68.5%,多糖保留率达到78.3%。(5)对油茶籽多糖进行了抗氧化能力测定,证实了油茶籽多糖对·OH和O2-·均具有清除作用,而且与多糖的浓度成正相关性。使用邻苯三酚法测定,当多糖浓度达2%时,·OH的清除率达到83.7%;Fenton氧化法测得,当多糖浓度为1%时,对O2-·清除率达到49.1%。
其他文献
<正>随着国家对国营企业指令性计划逐步缩小和财政对国营企业的统收统支转为企业自负盈亏,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日益扩大。但是,由于企业长期依赖“婆婆”指挥已形成习惯,自己当家
近年来,在整个保险业共同努力下,人身保险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寿险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不免会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其中销售误
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结构和教育制度,造成了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和城乡教育差距,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为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提出的一种新理论。打破
以不添加发酵剂的腊肉为空白对照,从理化特性、微生物分析、感官评价、香气活性化合物组成及电子鼻分析角度,研究木糖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混合发酵剂对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米糠油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植物油,饱和脂肪酸占15%-20%,不饱和脂肪酸占80%-85%,食用后吸收率达90%以上。同时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营养保健功能,是一种既能供能,又可
<正>网纹甜瓜是甜瓜中的极品,以其具浮雕之美的漂亮外观、极高的含糖量和绝佳的风味,成为甜瓜中的佼佼者,历来是国内外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公
目的:客观评价芪舌饮对胰腺癌术后患者C A19-9和C A24-2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共选入胰腺癌术后患者60例,按随机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芪舌饮与对症支持
20世纪 ,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开始形成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技术产业。2 1世纪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必将最终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食物和其他
本文阐述了一种光电稳瞄系统的稳定度测量装置和对稳定度测量装置进行校准的总体设计与系统构成,重点介绍了通过高帧频CCD进行图像采集和软件算法的具体实现和设计。该方法能
从城市园林发展初期农作物便被当作植物材料应用于园林中,作为一种植物材料来说,它具有景观审美作用、文化教育作用、生态作用。本文分析了农作物作为园林植物应用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