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保护和恢复我国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之一。本文在综述国外先进水质管理思想与水体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基础上,以流域容量总量控制为核心,基于负荷历时曲线模型(Load Duration Curve, LDC),调查与收集1999~2008十年水文和水质数据,构建了东苕溪上游河流污染物负荷历时曲线,计算东苕溪上游河流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最大日负荷量(TMDL)与多年允许负荷通量,比较了负荷历时曲线模型与一维稳态水质模型对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差异,提出了流域水体污染物最大日负荷总量控制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东苕溪上游河流水体污染物负荷历时曲线,确立流量历时区间。运用1999~2008十年流量数据,构建了河流水体污染物负荷历时曲线,并根据水文特征,将负荷历时曲线划分为5个流量历时区间(Flow Duration Intervals, FDI):高流量区(0-10%),流量>66.7 m3/s,为出现洪水或特大流量时的流量范围;丰水区(10~-40%),66.7 m3/s>流量>21.1 m3/s,为出现较大流量时的流量范围;中流量区(40-60%),21.1 m3/s>流量>8.4 m3/s,为通常水文条件下的流量范围;枯水区(60~90%),8.4 m3/s>流量>1.4 m3/s,为低流量时的流量范围;低流量区(90~97%),1.4 m3/s>流量>0 m3/s,为极小流量时的流量范围。(2)采用LDC计算流域最大日负荷总量TMDL,提高水体污染总量控制预测的准确度。在河流水体污染物负荷期间曲线基础上,预测了东苕溪上游河流水体污染物TN、TP和COD的日负荷量,通过与一维稳态条件水环境容量的比较分析得知:不同水文年水环境容量差异很大,在枯水年和特枯年LDC法计算结果低于一维稳态模型计算结果,而其余水文年则相反,且差距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90%流量保证率条件下运用LDC法计算得到的各污染物TMDL分别为一维稳态条件下计算得到各污染物水环境容量的18.76%、15.05%和37.87%;运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计算的到的TN、TP和COD水环境容量分别相当于62%、50%和73%流量保证率下运用LDC法计算得到的污染物TMDL。因此,对于河流流量年内变化大的流域,采取LDC法计算,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水环境容量的年内变化状况,采取更精确和有效地控制措施。(3)剖析流域区段产污机制,设置TMDL安全临界值,提出TMDL季节性总量配置。应用东苕溪上游流域水质历史数据,剖析不同区域产污机制,结果表明:东苕溪上游流域出现TN负荷总量超标,是各类污染源综合作用结果,低流量模式下点源为主要污染源,其他流量模式下为点、面源共同作用结果,面源是流域TN最主要来源,其中农田径流是主要污染机制,流域TN负荷削减率为97.9%,关键水质条件为丰水流量模式;通过分析东苕溪上游流域各污染物最大日负荷年内变化特征与安全临界值设置,确定污染物年内负荷分配模式,结果表明:TN允许负荷四季分配结果为春季232.10 kg/d、夏季389.97 kg/d、秋季109.81kg/d和冬季24.74 kg/d,各月分配结果从3.00~17.61 kg/d,其中最六月份最大,十月份最小;TP与COD允许负荷年内分配结果与TN分配结果分别呈0.2倍与20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