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健康问题比较突出,衰老不仅体现在个体患病数量的增加,还表现为身体器官功能退化和认知功能衰退等。慢性病共病(后统称“共病”)会导致多种不良健康结局,国外对共病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尚不成熟,因此本文针对我国老年人群开展与共病相关的研究,具体目标为:(1)了解共病患病现状,挖掘慢性病之间关联性及关联强度,分析共病风险因素;(2)探索共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的关联,并探讨共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对身体功能受限的联合效应;(3)研究共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4)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运用健康管理相关理论,建立共病老人的健康管理模式,为改善共病、失能老人的健康状况提供针对性防控策略。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首先,描述我国老年人共病患病现状,运用关联规则探讨慢性病间的关联性和关联强度,挖掘共病危险因素。其次,分析老年人共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的分布特征,运用Logistic回归研究共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的关联,再通过交互作用分析共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对身体功能受限的影响。然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共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最后,运用健康管理理论建立老年人共病健康管理模式,提出防控策略。结果:18129名调查对象中,共病患病人数为5276(29.10%)人。在筛选出的关联规则中,按照支持度排序,最常见的三种共病模式为“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白内障+关节炎”,规则支持度分别为5.38%、3.70%、3.61%,规则置信度分别为48.87%、47.72%、28.91%。关联规则结果多项指向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居住地共病模式有差异。共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非文盲、经济状况差、过去吸烟、过去饮酒、过去锻炼、现在锻炼、不规律体力活动、超重和肥胖。对2008年15899名研究对象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非共病老年人相比,共病患者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16%;与未患慢性病老年人相比,患1种、2种和3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人患认知障碍风险分别增加10%、21%、20%。与未患慢性病老人相比,患1种、2种和3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人多重功能受限(Multiplefunctional limitations,MFLs)风险分别为1.33、1.90、3.52倍,日常活动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受限风险分别为1.43、2.08、3.59倍,工具性日常活动自理能力(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受限风险分别为1.33、1.92、3.94倍。同时存在共病和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MFLs的风险是未患两种疾病老人的11.23倍,风险高于单独存在共病或认知障碍老年人。2008-2014年随访数据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共病组死亡风险是非共病组的1.08倍(HR=1.08,95%CI:1.02-1.14,P<0.001),调整认知功能和身体功能后,共病与死亡风险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认知障碍死亡风险是非认知障碍组的1.45倍(HR=1.45,95%CI:1.38-1.53,P<0.001),调整共病和身体功能后,认知障碍仍然与高死亡风险相关联(HR=1.26,95%CI:1.19-1.34,P<0.001);身体功能受限对死亡风险也有显著影响,存在MFLs、ADL和IADL障碍的老年人比不存在障碍的老年人死亡风险分别升高了71%、68%、78%。结论: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高;关联规则结果多项指向高血压、关节炎和心脏病;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共病模式有差异。共病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的影响因素,且随患病数量增加风险逐渐上升;共病与认知功能障碍对身体功能受限相加交互作用显著。共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身体功能受限均会增加老年人死亡风险,但调整混杂因素后,共病风险无意义。加强对老年人共病和功能障碍的关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应建立起共病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模式,从生活方式管理和疾病管理两个角度预防疾病向认知和躯体障碍发展,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降低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