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无疑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主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包括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等问题,要想处理好“三农”问题中的矛盾关系,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其资金需求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旺盛,但其融资行为受到严重抑制,农村仍然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将束缚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因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农户作为资金的需求主体,以农户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着重分析农户的借贷行为,这对于了解农户的借贷需求、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在研究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时,发现大部分学者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选取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立足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四个地区,通过农户的借贷行为这个微观角度入手,来验证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分析影响农户借贷行为的因素时,选择从农户种植面积这个视角入手。因为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把种植面积作为切入点可以考察金融资金对传统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发现现有文献大多是研究农户增收与农村金融支持的关系,因此得出二者有相关或无相关的不一致结论。因此本文打算从农户的种植面积入手,但又不是简单的运用模型回归来探讨种植面积与借贷行为的关系,而是在调研开始之前,根据种植面积把农户区分为大规模种植和小规模种植农户,结合农户的规模性考虑,希望反映出不同区域条件、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借贷行为差异,借此考察正规金融资金对传统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农户对外部资金的需求存在缺口,既有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问题,也有自身需求方面的问题。在阅读文献后,本文主要从农户距离最近正规金融机构的交通距离来衡量供给方的因素;从农户自身来看,大部分都只是考虑到比较表面的因素,如户主的年龄、家庭收入、种植面积等,缺乏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方面因素的考虑,如户主的姓氏是否为村里大姓;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全面衡量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 通过对不同区域农户借贷行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资金支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所有区域不是完全正向显著的,即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大的地区不一定是农村经济最发达的,这可能和国家政策倾斜有关系。另外,不同区域条件下不同规模种植农户的借贷行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借贷需求、借贷渠道、借贷用途、贷款类型、借贷期限和金额等方面。在影响不同区域农户的借贷行为因素方面,每个解释变量对每个区域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正规金融机构两个方面提出针对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