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是中国书籍刻印业的兴盛时期,书籍的编纂、刻版、印制和流通,都呈现出超前的繁荣景象,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发展和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宋代以前社会经济文化长久积淀的反映,更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智慧的体现。宋代书籍刻印业的发展,保存了大量接近原本面貌、文字内容真实准确的刻本,为后世文化的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书籍刻印业的发展,对提升宋代社会文化层次和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政权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宋代成为当时享誉世界、影响力颇强的经济文化时代。 宋代是书籍刻印业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一时期,无论是书籍刻印业的有关政策、刻印业组织机构、刻印技艺,以及刻印书籍的数量、质量与规模,还是书籍刻印业的管理、刻本流通、刻印业影响力,相较于前代都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所以,宋代书籍刻印业在传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发扬光大,在书籍刻印的政策、制度和规范等方面更趋于丰富和完善,为后世书籍刻版印行活动创造了丰富经验,对书籍刻印业的建构意识提供了理论方法,开创了书籍刻印业的基本体制、模式,对元明清时期的书籍刻印业起到了先导和楷模的作用。 宋代以前,文献资源已比较丰富,同时也形成其书籍规制的特点,但起源于隋代,行于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到了宋代才达到一个比较纯熟的印制水准,使得书籍刻印得以普及和兴盛。在这一时期,刻印书籍的规模、质量和效益,都有了长足进步。 宋代书籍刻印业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出现了众多的刻书机构、刻书组织和个人,官刻、坊刻、私刻同时并行,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刻书网络,这个网络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刻书系统,即官府刻书系统、书坊刻书系统和私人刻书系统。三大刻书系统互为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刻印了大量的文献典籍,使整个社会的书籍刻印业呈现出昌盛的景象。从地域而言,逐渐形成了闽、吴、蜀三大刻印中心,而且各有其风格特点。 宋代刻印书籍的种类也进一步拓展,从过去的以刻印佛经为主,逐渐扩大到以刻印经、史、子、集等书为主。除大量儒家经籍外,遍及史书、子书、医术、算书、类书,以及唐宋名家的诗文集、文选等。官刻书籍以儒家经典为主,还有卷册繁多、工程浩大的释藏、道藏等。书坊刻书以贩卖获利为主,品种类目比较齐全。私家刻书,以藏书传承为主,翻刻经文、文集居多。尽管各有侧重,但内容上基本涵盖经史子集等各类典籍。 无论官刻、坊刻还是私刻,都十分注重刻印质量。在刻印过程中,注重优选底本,精于校勘。字体上,先以唐楷,南宋时发展为以“宋体字”写版。多数请良工镌刻,选上等纸墨,精于印制,装帧典雅。这使得宋版书籍的刻印水平达到了较高程度,也奠定了宋版书在书籍史上炫彩夺目的地位。 宋代刻印书籍的大量流行,加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进步,以及广大民众的书籍需求,使得书籍的流通呈现出多方位、多渠道的方式,如赐书、售卖、诏求、借阅、供给等,这些都促进了书籍扩散的程度,以及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反过来,刻印书籍的流通,也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需求的发展,同时刺激书籍刻印技艺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出于政治、文化或技术方面的一些原因,朝廷对书籍刻印业的管理也更加严格,如三令五申禁止擅镌,对可能危及统治秩序、社会安全、军政机要、法律尊严、文化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则一律禁止刻印。与此同时,书籍的翻刻盗印现象也日渐突出,并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人们便开始关注版权问题,有了版权意识,希冀通过“申禁”等措施保护自己的利益。 纵观两宋时期的书籍刻印业,在政治相对宽松、经济环境优越的大背景之下,其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刻印技艺精湛,涉及地域广阔,印制数量可观,品种众多,流通广大,有关制度、规范也比较明确。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效益,奠定了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对元明清各代,以及日本、高丽等周边国家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宋版书仍是倍受海内外收藏家、文史学家青睐的珍品,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