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土地利用不集约、空间布局不合理等诸多“城市病”,其中环境质量问题大大降低了居民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城镇化和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借助环境经济学、城市发展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生态学等理论,研究和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此外,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和环境质量现状,结合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从城镇基础实力、城镇竞争能力、城镇人文质量、城镇社会保障和城乡一体化五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可以全面反映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PSR模型从环境压力、环境状态、环境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各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分别计算我国285个地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和环境质量得分。在此基础之上,利用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和STIRPAT扩展模型,分别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四个区域层面出发构建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城镇化水平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的实证结论如下: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东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领先于西部地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排名均属前列,大型中心城市对于周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我国各个地级城市不同主因子的得分差异很大,城市内部发展较不均衡。城镇化进程会对环境质量产生负向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滥用、人口过度集聚、经济粗放发展等环境负效应远大于技术进步、环保意识提升等环境正效应,因此不论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分区域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均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下降。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经历了一个快速低质发展的过程,其城镇化的污染效应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规模增长会通过增加资源需求、排放污染物等途径直接和间接破坏环境,降低环境质量。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