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2006年7月-2007年11月北黄海及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调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对优势种类及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主要渔获种类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调查海域地理学和水文学特征,分析了两者与渔业资源的相关关系,通过分别计算了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以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以及对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衰退现象。调查区域渔获物以小型低值鱼类、经济无脊椎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本研究为北黄海及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山东半岛南部近岸四个航次的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2种。其中鱼类47种,甲壳类19种,头足类6种。(2)山东半岛南部近海2006年夏、冬,2007年春、秋四个航次的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8.1 kg/h、6.9 kg/h、1.3 kg/h、10.3 kg/h。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3)山东半岛南部近海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方氏云鲥(Enedrias fangi)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鹰爪虾(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无脊椎动物。在山东半岛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分类学范围上,大多数种类属于鲈形目、鲉形目、鲱形目、鲽形目,还有较少的仙鱼目、鳗鲡目、纯形目、鮟鱇目、海龙目鱼类。(4)北黄海四个航次在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88种,其中甲壳类20种,鱼类59种,头足类9种。由于2006年夏季航次和冬季航次在底拖网规格,站位设置上与2007年春秋两航次存在区别,所以在论文第四章中仅就北黄海春秋两个航次进行研究分析,而在该海域春季和秋季两个航次的调查中,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5种,其中甲壳类17种,鱼类50种,头足类8种。(5)北黄海2007年春、秋两个航次的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6.4kg/h、25.8kg/h。春季航次渔获种类中,鱼类的平均密度为4.6 kg/h,甲壳类为1.3 kg/h,头足类为0.5 kg/h。秋季航次渔获种类中,鱼类的平均密度为24.2 kg/h,甲壳类为0.8 kg/h,头足类为0.8 kg/h。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呈现秋季>春季,这一点在鱼类资源上尤其明显。(6)北黄海各类群优势种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六丝矛尾鰕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及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等无脊椎动物。在北黄海鱼类种类组成分类学范围上,大多数种类属于鲈形目、鲉形目、鲽形目、鲱形目,还有较少的仙鱼目、鳗鲡目、鳕形目、纯形目、鮟鱇目、海龙目鱼类以及鳐形目的软骨鱼类。与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渔获种类相比,鲽形目种类较多,捕获种类还包括了鳕形目(大头鳕),以及软骨鱼类鳐形目(孔鳐、何氏鳐、史氏鳐)。(7)调查区域优势种以小型低值鱼类(日本鳀、赤鼻棱鳀、方氏云鳚等)、无脊椎动物(口虾蛄、脊腹褐虾、鹰爪虾、葛氏长臂虾、剑尖枪乌贼、短蛸)和某些经济幼鱼(如小黄鱼)为主,以上优势种交替出现构成渔汛季节的主要生产捕捞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