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左右,是一个新的起点,自此至后,中国安全观逐步发生着新的变化。中国对战争与和平、多边外交、结盟、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军备控制与裁军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与此相适应,中国对安全主体、安全威胁来源、安全内涵、安全维护手段等理论问题和时代主题、多边安全组织、国家利益判定等实践问题,都开始做出了新的回答。本文就是利用安全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描述并解释这一复杂的嬗变过程。 正文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框架:详述了安全理论的发展历程,比较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种安全观的特征,分析了把文化视角引入国家安全研究中的意义及缺失,探讨了观念的作用与类型,阐述了安全观决定要素、类型与变化机制,并提出如下假设:现实主义安全观是讫今为止国际体系中所有国家本能的安全观,但当一国面临的威胁平衡发生变化时,其安全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威胁程度提高,则越倾向于现实主义安全观,威胁程度降低,则越倾向于新自由主义或建构主义安全观;一国安全决策中意识形态因素越淡化,则越倾向于新自由主义安全观或建构主义安全观;当一国所受国际结构的制约作用越大时,则越倾向于新自由主义安全观和建构主义安全观:一国的安全观无论如何变化,都会受到本国战略文化的限制,其变化的幅度和范围,会表现出相当的连续性。 第二部分应用具体案例分析了中国安全观的变化过程:以中国的时代观为例,分析了中国对国际安全形势判断的变化;以中国国家利益认知过程为例,分析了中国对国家安全利益认知的变化;以中国“新安全观”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为例,分析了中国安全观念与行为的变化;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为例,分析了中国对多边安全机制态度的变化。 第三部分从理论探讨方面分析了决定中国安全观变化的几个要素:战略文化、意识形态、威胁平衡。从传统思想、地缘位置、历史记忆等方面,分析了战略文化对中国安全观的影响;应用威胁平衡理论,具体分析了中国对国家安全威胁判断的变化;分析了意识形态作用的变化对中国安全观的影响。 第四部分把中国国家安全研究置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大背景下,探讨建立中国对外安全政策理论的可能。第十二章分析了“理论”的要求,中国对外安全理论应有的要素,以及把西方现有理论应用于中国对外政策研究和从中国行为实践中抽象出理论的可能性,同时具体评析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关于中国对外行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新探索;第十三章回应第十二章的理论要求与前文关于中国安全观变化的理论与案例分析,拟作为全文的总结:即从国际结构与置身于其中的主要行为体间互动这一角度,把前文所述的其他几个决定安全观变化的要素纳入,并以“负责任大国”认同的建构过程作为中国安全观变化的总根源,来解析中国责任意识、大国意识、规范意识的增强及安全角色认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