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为把符号互动论这一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模式应用于解释国家和国家间互动的有益尝试,试图把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个体来探讨它的社会心理过程,笔者认为这是当前国际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当前国际政治学的社会学转向中被忽略的部分。在国际社会的“社会性”日益增强的今天和未来,把国家作为社会进程中的“社会人”看待有利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考察国家之间的互动行为,建立在符号互动论中共享的“表意符号”基础上的社会互动为国家间的合作找到了新的理论解释,国家不仅仅像主流国家关系理论描述的那样把战争和冲突作为自己的主要关注点,它们更加重视国家间的互动合作行为。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前言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研究综述以及论文框架和创新之处三个方面引出正文;第一章本文考察了对本文的理论建构有重要作用的观点“国家也是人”,以此跨越社会学与国际关系学之间的鸿沟;第二章提出国家也是一个“社会人”的观点,并表明本文是建构一种国家间互动的微观理论;第三章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笔者在介绍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把符号互动论的解释模式应用到解释国家行为中,探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国家是如何认识自身、如何作出行动以及如何进行互动的;第四章把上文的解释模式应用到21世纪中日关系的具体实例分析中;结论认为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更容易产生合作而不是冲突。前言部分笔者从冷战后国际政治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出发,认为当代国际政治对国际社会的“社会性”越来越重视,同时这种现象在理论上得到体现,各种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国际关系的理论纷纷出现;然后笔者对当前出现的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国际关系的理论作出梳理总结,认为它们没有包含应用特定社会学理论解释国际关系的尝试,本文正是对这一缺陷作有益补充,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论证了“国家也是人”观点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出论证。第一方面考察亚历山大·温特对“国家也是人”观点的论证;第二方面笔者认为政治学领域的国家理论中也是把国家作为人看待的;第三方面笔者考察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家如何处理国家的,认为他们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也都直接或间接把国家进行人格化处理;最后总结我们的结论,即虽然“国家也是人”观点依然有局限性,但它是真实的,对理论建构是有帮助的。第二章笔者进一步分析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把国家作为什么样的人看待,认为它们把国家作为“政治人”、“道德人”以及“经济人”看待的同时,却忽视了把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人”看待。在国家是一个社会人的假设下引入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符号互动论的解释模式适用于国家间互动。根据符号互动论的特征和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需求,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模式是一种微观理论。第三章是理论建构部分,笔者首先介绍符号互动理论的总体概况,指出乔治·赫伯特·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并重点介绍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思想。然后把米德思想应用到对国家行为的解释中,分别探讨了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国家是如何认识自身、国家是如何作出行动以及国家是如何进行互动的,认为在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国家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实现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总结认为在国际社会共享的“表意符号”日益增强的基础上,国家之间的互动更容易产生合作而不是冲突。第四章是案例分析部分,主要把符号互动论对国家间互动的解释模式应用到21世纪中日关系的分析上,考察小泉执政时期不和谐的政治交往符号是如何在安倍时期实现调整的。认为中日关系得以转变的关键是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持续不断的符号互动进程。文章的结尾主要对全文作出总结,并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结论,即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更容易产生合作。虽然符号互动论并不否认冲突的存在,但国际社会基础上的冲突和前国际社会的冲突有本质上的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