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等长收缩诱发局部肌肉疲劳及其恢复过程中的sEMG信号和动作反应时特征进行分析,评估疲劳对反应时和肌肉激活特征的影响及其恢复规律,为运动训练和康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踝关节背屈等长收缩(80%MVC)诱发胫骨前肌疲劳的运动方案,利用表面肌电图仪、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和反应时装置记录疲劳过程中胫骨前肌(TA)和比目鱼肌(SoL)的sEMG信号以及背屈最大MVC和动作反应时,对其在疲劳前后以及疲劳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疲劳后足背屈相对峰力矩值总体呈现逐步恢复的趋势,5min、7min、15min、20min显著高于疲劳即刻(P<0.05),但20min时仍未恢复至疲劳前水平。(2)疲劳即刻,胫骨前肌时域指标iEMG显著增加,频域指标MF明显减小(P<0.05)。iEMG在恢复至7min时,具有显著差异(P<0.05);疲劳后10min逐渐下降,20min时仍未恢复至疲劳前水平。MF在恢复期3min以后与疲劳即刻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疲劳后20min基本恢复。(3)比目鱼肌sEMG信号指标其变化规律和胫骨前肌一致,在疲劳即刻,iEMG与疲劳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MF与疲劳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iEMG在疲劳后7min和20min出现显著差异(P<0.05),但并未完全恢复;MF在恢复期表现出良好的规律性,呈逐渐上升趋势,疲劳后整个恢复期与疲劳即刻相比,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疲劳后20min完全恢复至疲劳前水平。(4)在疲劳过程中以及整个恢复期,比目鱼肌/胫骨前肌的共激活比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总体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水平,且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5)疲劳即刻,踝关节背屈动作RT显著增加(P<0.05)。在疲劳恢复期,RT在前10min呈波动状态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15min以后下降趋势明显,20min时恢复至疲劳前水平(P>0.05)。(6)在疲劳即刻,胫骨前肌PMT和EMD均显著增加(P<0.05)。PMT在恢复期前5min维持在较高水平,15min以后迅速下降,20min后恢复至疲劳前水平(P<0.05)。EMD恢复期则相对较长,15min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此后下降趋势明显,但20min时仍未恢复至疲劳前水平(P>0.05)。(7)在疲劳即刻,比目鱼肌PMT和EMD均显著(P<0.05)。PMT在恢复期前5min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随后呈下降趋势,15min后下降明显,20min后恢复至疲劳前水平(P<0.05)。EMD前15min未出现下降趋势,随后开始下降,但在20min时仍未完全恢复(P>0.05)。研究结论:(1)等长收缩诱发局部肌肉疲劳及恢复过程中,主动肌与拮抗肌激活程度同步变化,共激活比保持在一定水平。(2)疲劳恢复期,sEMG指标iEMG与MF恢复程度不一致,MF恢复快于iEMG。(3)运动性肌肉疲劳后,RT及其分部(PMT、EMD)均显著延长,PMT在疲劳效应中贡献率大但其恢复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