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政府大包大揽、各高校自成体系的福利型、行政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造成了“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不良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以使更多高中毕业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因“校校办后勤,后勤办社会”所需经费庞大,政府投入经费长期严重不足,因此只能实现低水平的平均主义和福利型的后勤供给,成为制约高校扩招和发展的“瓶颈”。为解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个“瓶颈”因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后勤改革也同其他各项改革一样,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尤其1999年11月“上海会议”以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在“政府统筹主导、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原则指导下全面展开。经过20余年的社会化改革,尤其近7年来在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推进,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改革予以解决。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分析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剖析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和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分析国外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基本运作方式、反映的规律,归纳总结了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借鉴意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模式选择和措施建议;根据上述改革的设想,对S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个案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最后,综合得出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并针对改革实践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