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辨证,观察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从而探索高血压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证型,为高血压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中医证型标准化提供依据,指导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入选2008年7月-2009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符合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150例,其中男67例,女83例,平均年龄(64.09±5.40)岁。运用四诊方法收集每位患者的病史资料、客观指标数据准确填入登记表,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等分别对其进行辨证,得出辨证结论。全部研究对象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分为三组:正常组(IMT<0.9mm且无斑块形成),IMT增厚组(0.9mm≤MT< 1.2mm,无斑块形成)和斑块组(IMT> 1.2mm和/或有斑块形成)。同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等。观察中医证型与颈动脉IMT、斑块等的关系。所得结果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因素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上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气虚痰瘀证和气虚血瘀证为最主要的证型,其次为气滞血瘀证、气虚痰浊证、阴虚证和痰热证。颈动脉IMT增厚时以气虚血瘀为主证,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时以气虚痰瘀为主证。(2)中医证型中,气虚痰瘀型的斑块阳性率最高,达81.13%,气虚血瘀型次之,占59.52%,而气虚痰浊和痰热型的斑块阳性率最低,均为33.33%。与气虚痰浊组相比较,气虚血瘀组斑块的阳性率增高(P<0.05),气虚痰瘀组斑块的阳性率显著增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气虚血瘀组比较,气虚痰瘀组斑块的阳性率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中医证型间颈动脉IMT、TG、TC、HDL-C、LDL-C、UA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相比较,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颈动脉IMT均明显增厚、ASI均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MT增厚组比较,斑块组的IMT值更高(P<0.05),ASI显著升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与正常组相比较,IMT增厚组的LDL-C、UA、FIB水平均升高(P<0.05),病程和TC水平明显升高(P<0.01), 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斑块组的病程、TC、LDL-C、UA、FI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 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程、TC、LDL-C、HDL-C、UA、FI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明显关系,斑块组的LDL-C、UA水平均高于IMT增厚组(P<0.05),斑块组的病程、TC、FIB水平均明显高于IMT增厚组(P<0.01), HDL-C水平明显低于IMT增厚组(P<0.0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TC、LDL-C、UA、FIB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TC、LDL-C、UA升高有关,与HDL-C降低有关(P<0.05)。结论:(1)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中医证型有气虚痰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痰浊证、阴虚证和痰热证六种证型,为高血压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中医证型的标准化及中医治疗提供了依据。(2)高血压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中医临床证型,在岭南地区表现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时以气虚血瘀证为主,随着病情发展,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时以气虚痰瘀证为主。(3)高血压病患者病程越长,动脉内膜增厚越明显,并逐渐产生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肾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