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这个过程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反映了对异质文化的接受传播中的误解与误译。因而,把对《鲁滨孙飘流记》的研究纳入到文化层面,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文学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本文包括绪论、主体、结论三大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又分为三章。绪论部分对本文所要研究的范围、所使用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做出了阐述,并对国内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作了简单的梳理。本文试图以译介学的研究方法对《鲁滨孙飘流记》的诸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关注译本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同时指出,在本土的文化语境当中,异质文化中的文化意象会发生扭曲与变形。因而,译者与读者应该努力把它们放到他者的文化语境中去还原。主体部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等重要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与界定。本文依据谢天振先生的观点,用“文化意象”这一术语去概括文学作品中具有意象特征的文学现象,重点探讨文化意象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传递。其次,对《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的译名进行比较分析。自沈祖芬翻译的《绝岛漂流记》以来,笔者所搜集到的《鲁滨孙飘流记》的中文译本已有42部。这些译本的译名很不统一,这不仅给图书检索带来不少麻烦,影响了学术的规范,而且影响了文化意象的传递。鉴于“鲁滨孙”与“飘流”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象,本文确定译名为《鲁滨孙飘流记》。最后,探讨《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某些与别的民族文化不同的特征,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给翻译等跨文化交际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属性的认同感会使其自发地排斥外来文化或与固有文化观念发生冲突。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文学翻译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蕴着丰厚的文化意象,因而要求译者要熟知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产生的背景,比如历史习俗、思维习惯、宗教文化等。只有注意富含文化内涵的意象,才能尽可能真实地再现源语文化,最大限度地传递不同文化间的文化差异。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研究异质文化,不少文化意象在本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中往往就会出现扭曲与变形,文化意象的传递陷入困境。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鲁滨孙飘流记》译名与译本中文化意象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文学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困境,文化意象的损失与增添难以避免。这就要求译者与学者将其还原到他者文化的语境,以寻其本真。同时指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高度重视文化意象的传递,尽可能多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这对于促进语言发展、文化传播与交流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