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调气通窍针刺法治疗耳鸣,并设常规针刺组做比较,评价两种针刺方法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初步探讨调气通窍针刺法适应的临床证候。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调气通窍针刺组33例,常规针刺组33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调气通窍组32例,常规针刺组30例。常规针刺组选取耳周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及配合辨证取穴,行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调气通窍针刺组在常规针刺组基础上加用调气通窍穴位(百会、膻中、气海、足三里、外关),膻中穴呈15度向下横刺,外关穴呈45度向上斜刺,余穴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两组患者针毕,留针30min。两组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通过比较两组耳鸣患者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分级情况,评价两种针刺方法治疗耳鸣的疗效差异性。结果:(1)治疗后两组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调气通窍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1.25%,其中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6例;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70.00%,其中痊愈2例,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wilcoxon检验,z=-2.047,P=0.041<0.05,表明有显著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两组耳鸣患者耳鸣严重程度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耳鸣患者耳鸣严重程度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耳鸣患者治疗后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调气通窍针刺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下降较常规针刺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耳鸣患者耳鸣分级比较:治疗前,两组耳鸣患者耳鸣程度分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耳鸣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调气通窍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调气通窍针刺组耳鸣分级改善情况较常规针刺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调气通窍针刺组中不同证型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入组的4例肝胆火盛型患者,痊愈3例,显效1例;入组的10例痰火郁结型患者,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入组的12例脾胃气虚型患者,治愈2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入组的6例肾精亏损型患者,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3例,无效3例。结论:(1)本研究表明调气通窍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对耳鸣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调气通窍针刺法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法。(2)调气通窍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降低和改善耳鸣严重程度总评分、耳鸣分级,且调气通窍针刺法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3)对于调气通窍针刺法适应的临床证候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