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思想与当前人文教育

来源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13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勒美育思想对当前文教育的建构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席勒的“人性和谐”理论中,他认为,美是人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性是人的天性的和谐统一,在人的天性里存在着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人是否具有人性,就是看这两种冲动是否和谐统一。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展、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发展实际上被转换成了物的可改造性,人的感性能力被忽视了。席勒的人性和谐理论对人文教育的启示:我们既要重视理性,也要重视感性。针对语文教育来说,语文教育不仅仅应该重视工具性(理性),也应该重视人文性,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立美育人的结构程序”中,席勒提出人发展的逻辑顺序是:感性人→审美的人→理性的人。它对儿童教育的启示: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感性教育;它对教育方法的启示:教师必须从感性直观入手,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当中获得理性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自然—形式”原则中,席勒认为自然是人的“本来的创造者”,而把美看作成“第二创造者”;第一手提供的是材料,第二手提供的是形式,“第二手对人的侍奉比第一手好”;他十分主张驾驭对象的普遍形式对于具体感性材料所居的支配地位,也就是要在尊重对象必然性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形式赋予对象。达到了“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也反映了他对手法形式的重视。这对人文教育的启示:一、在语文教育中,既要重视社会规范,也要重视学生内在的自然规律;二、在语文教育中,要重视手法形式的运用。在“审美外观和游戏说”中,席勒认为“审美的游戏”是指人的感性与理性相和谐的方法进行的有形式的活动,是主体想象力的发挥和超越现实的结果。它对人文教育的启示:一、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遵循感性和理性统一的原则,课程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超越精神的培养,确立精神自由的最高价值,建构超越课程论。
其他文献
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与发展的栋梁之才,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爱国主义思想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品质与综合素养,也关系到祖国
<正>主持人语: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诸多学科都曾在其拓展之路上对现象学运动青眼有加。政治学大约在半个世纪前与之相遇,所形成的政治现象学或现象学政治学,己从星星之火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各地搞好地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 动指南.正确运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方工作,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