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却表现出一种长期处于下降的趋势。不仅如此,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也表现出明显的偏低。居民消费率指的是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不合理的居民消费率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支出能力。因此,我国居民表现出来的这一消费的不合理现象对于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阻碍的。针对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各种扩大内需的政策,许多学者也积极地从多个方面深度分析研究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并探索如何才能形成一种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相关领导人在近期的经济会议上提出城镇化发展具有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大的潜力。并且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经济工作报告中不断强调“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而提升我国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这一观点。这些行为都表明我国政府将采用城镇化这一措施来有效解决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为此,探索城镇化是否能有效推动居民消费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对此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得出的论点有相同,也有不同。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研究者提出社会保障水平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另有一些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无法拉动消费的本质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合理。为此,本文在探索城镇化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道路上,加入了对于影响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水平,通过实证定量分析出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与城镇化水平及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三者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同时运用了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的方法从各个方面考虑这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全面地得出三个变量的长期关系和短期相关影响,很好地阐明了三个变量的动态联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给出实质性建议。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