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实验语音描写与历史音韵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三亚话音系。根据声韵调的语图及波形图分析,发现三亚话特有声母[(?)]、[(?)]在低频区有明显的浊音短杆,是典型的缩气内爆浊音,而另一特色声母[(?)]的鼻音低杆较之[n]更深,表明其鼻冠音色彩比普通话[n]更重。其次,三亚话韵母特点表现在无撮口呼韵母且有喉塞音韵尾[-?],其发音短而急促。声调具有7个调类,平、去、入各分阴阳。调值分别是:阳平44,阴平22,上声21,阴去24,阳去41,阴入35,阳入32。调型以平调、降调、升调为主,没有升降调或降升调。通过三亚话的历史音韵研究,分析其中古声母、中古韵母、中古声调音韵与现代的差异特点。特点如下:声母方面,重唇轻唇不分,继承古无轻唇的特点,“古帮母[6]母化”、“古端母[(?)]母化”;其次,古浊声字基本上归入同部位的清声母字,部分浊声母字在归流后仍读浊音;再次,舌头读同舌上,声母发生擦化与塞化;知、彻、澄、声母字基本并入端透定三母,部分知组字读[ts]、[s]、[tc]等;“舌上归舌头”的古音特点在三亚话中并不纯粹;[m]、[(?)]一般不自成音节;韵母方面,不存在撮口呼韵母;遇摄中的鱼、虞两个韵部在普通话中读撮口呼韵的字大部分在三亚话中读为开口齐齿呼,少部分读为合口呼;入声韵已消失,只保留喉塞韵尾[?];鱼、虞两个韵部读音有别;支与脂、之有别,并且有齐齿读开口现象;除深、曾、通摄三摄之外,古咸、山、臻、宕、江、梗摄的阳声韵、入声韵都有读阴声韵的现象;歌韵开口一等少数字读合口;止摄支韵与摄开口哈、泰、皆、佳、央五韵同读;宕摄一等唐韵与果摄歌戈韵相混;古咸摄、山摄三四等读[-i];没有鼻化韵;声调方面,全浊平次浊平不分。去声中的全浊字大部分归入阴平;去浊上声归阳去,次浊上声归阴上;入分阴阳;全浊入与次浊入基本不分,主要归为阳入;阴上有紧后的特点,因其上声带[?]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