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点(C-dots)因其独特的光电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成为碳纳米材料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目前,碳点制备的方法主要有电化学法、激光消融法、高温热解法、超声法、微波辅助法以及水热法等,在生物成像及离子检测等方面有较广泛的应用。与传统量子点相比,碳点具有突出的生物相容性和抗光漂白能力,但其荧光量子产率相对较低,造成应用上还存在一定局限。因而,寻找更有效的制备方法、更合适的碳源,对提高碳点的荧光量子产率、实现发光可协调显得十分重要。碳点尺寸小表面积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对碳点光学性能和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可通过对碳点表面修饰和元素掺杂两种功能化方法,从而影响其性能,提高其荧光量子产率,实现其发光颜色可调。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以果糖和D-果糖-1,6-二磷酸(FDP)为合成前驱体,通过改变两种反应原料的比例和反应温度,利用一步水热绿色法制备了磷掺杂碳点(PCDs),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制备PCDs的粒径、表面结构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并测定其荧光量子产率,考察磷原子掺杂对CDs性能的影响。接着用膦甲酸代替FDP作为磷源与果糖混合反应,对比两种磷源制备的磷掺杂碳点的各种性能,考察磷与碳原子连接方式对磷掺杂碳点荧光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酸度与离子强度对磷掺杂碳点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将磷掺杂碳点应用到了离子测定和细胞荧光成像中。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强度信号与Fe3+浓度在1-50μmol/L范围内时有良好的线性,可实现对Fe3+的灵敏性和定量检测;并成功实现了对肝癌细胞HepG2的荧光标记。
(2)以D-果糖-1,6-二磷酸(FDP)为磷和碳源,碳酸氢铵为氮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氮、磷双掺杂碳点(NPCDs),并对制备过程中反应原料比例、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比氮掺杂前后磷掺杂碳点荧光性能的变化发现NPCDs较PCDs在荧光强度和量子产率有明显提高。同时研究了N元素和碳酸氢铵在NPCDs制备过程中的作用。NH4HCO3与FDP反应生成的NPCDs强度明显高于NH3与FDP反应生成的NPCDs,证实了NH4HCO3对NPCDs生成的贡献。实验还考察了pH值和离子强度对NPCDs的影响。
结果表明,NPCDs不仅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和荧光量子产率还具有较强的抗盐性能,在pH=3时具有最强荧光,最后将NPCDs应用到了Fe3+检测实验中,可实现对Fe3+的灵敏性和定量检测。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以果糖和D-果糖-1,6-二磷酸(FDP)为合成前驱体,通过改变两种反应原料的比例和反应温度,利用一步水热绿色法制备了磷掺杂碳点(PCDs),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制备PCDs的粒径、表面结构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并测定其荧光量子产率,考察磷原子掺杂对CDs性能的影响。接着用膦甲酸代替FDP作为磷源与果糖混合反应,对比两种磷源制备的磷掺杂碳点的各种性能,考察磷与碳原子连接方式对磷掺杂碳点荧光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酸度与离子强度对磷掺杂碳点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将磷掺杂碳点应用到了离子测定和细胞荧光成像中。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强度信号与Fe3+浓度在1-50μmol/L范围内时有良好的线性,可实现对Fe3+的灵敏性和定量检测;并成功实现了对肝癌细胞HepG2的荧光标记。
(2)以D-果糖-1,6-二磷酸(FDP)为磷和碳源,碳酸氢铵为氮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氮、磷双掺杂碳点(NPCDs),并对制备过程中反应原料比例、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比氮掺杂前后磷掺杂碳点荧光性能的变化发现NPCDs较PCDs在荧光强度和量子产率有明显提高。同时研究了N元素和碳酸氢铵在NPCDs制备过程中的作用。NH4HCO3与FDP反应生成的NPCDs强度明显高于NH3与FDP反应生成的NPCDs,证实了NH4HCO3对NPCDs生成的贡献。实验还考察了pH值和离子强度对NPCDs的影响。
结果表明,NPCDs不仅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和荧光量子产率还具有较强的抗盐性能,在pH=3时具有最强荧光,最后将NPCDs应用到了Fe3+检测实验中,可实现对Fe3+的灵敏性和定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