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聚氯乙稀(PVC)应用的推广,如何高效地生产其原料——氯乙烯单体(VCM),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目前,生产氯乙烯的方法主要有乙炔法、乙烯法及乙烷氧氯化法。其中,乙烷氧氯化法是以乙烷、氯化氢及空气为原料。原料气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主要讨论了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催化剂的制备;反应装置及反应条件;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因素;催化剂的表征及讨论。乙烷氧氯化反应采用的催化剂是以γ-Al2O3为载体,以CuCl2为主催化剂,以KCl和稀土(镧、铈、镨、钕、钐)氧化物为助催化剂,通过浸渍法制备而成的。乙烷氧氯化反应是通过固定流式反应床进行的,产物以乙烯和氯乙烯为主,同时还包括CO、CO2以及多种一氯代或二氯代烃类化合物。产物采用氢火焰检测器通过程序升温的方法进行分析。色谱柱箱的初始温度为40℃,以8℃/min升温到160℃,检测器的温度为180℃,检测结果用记录仪进行记录。我们通过查找文献及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找到适合该反应的条件:反应温度T=500℃;接触时间t=2~4s;铜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钾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在该条件下,乙烷转化率、乙烯选择性及氯乙烯选择性分别可以达到95%、50%和30%以上。 <WP=73>影响催化剂性能的因素很多,催化剂的组成、反应温度、反应气流速、接触时间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催化剂的性能。对镧系列(含镧分别为1、3、5、7、9%)及镨系列(含镨分别为1、3、5、7、9%)的催化剂分别做相同条件下的反应,研究了稀土含量的多少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对含La3%和含La5%的两种催化剂分别做寿命考察。结果表明,含La3%的催化剂在所选反应条件下的寿命为30小时;而含La5%的催化剂寿命可达100小时以上,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我们对一些新催化剂和反应后的催化剂做了一系列表征,包括XRD、BET、TG—DTA、ICP及SEM等测试手段。从催化剂的XRD表征结果可以看到,反应后催化剂KCl及γ-Al2O3的衍射峰强度较反应前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对多数催化剂来说,KCl的衍射峰强度在反应后减小,原因是KCl的晶相遭破坏或发生了钾的流失现象。这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原因之一。从BET比表面测试结果来看,负载了活性组分的γ-Al2O3比表面比纯γ-Al2O3比表面有所减小,这是因为有一些组分的颗粒进入了γ-Al2O3的孔隙中,从而使其比表面减小。从对反应起催化作用的角度来看,真正起催化作用的并不是所测得的这个物理表面,而是含有活性中心的表面。我们分别对含La3%、5%、7%的催化剂做10小时、20小时和40小时的反应,并对反应后的催化剂做差热分析。从TG—DTA分析结果可以看到,主要出现三种类型的峰:200℃以下由物理吸附水的脱附生成的峰;333℃附近由沉积在催化剂金属表面上的碳燃烧生成的峰;765℃左右由沉积在催化剂酸性中心上的碳燃烧生成的峰。之所以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积碳峰,是由于碳沉积的位置和机理不同,沉积在金属表面上的碳比较容易烧掉,而沉积在酸性中心上的碳不容易被烧掉,因此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从扫描催化剂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电镜图片来看,反应前催化剂比较均匀地分散在催化剂表面;而反应后催化剂组分明显出现了结块,进一步说明了在反应中会出现积碳现象。催化剂在反应中积碳也是导<WP=74>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从ICP分析结果来看,反应后催化剂中铜组分的含量明显较反应前减小,而其它组分的含量变化都不是很大。说明在反应中,铜出现了流失现象。铜的流失也会造成催化剂的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