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中耐高浓度三价砷的恶臭假单胞菌特性的研究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keitr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砷(As)是一种对人体及其它生物体有毒害作用的致癌物质。水体中的砷,通常以无机态存在,有三价砷As(Ⅲ)和五价砷As(Ⅴ)两种化学价态。As(Ⅲ)的毒性是As(Ⅴ)的六十多倍,因此,将As(Ⅲ)氧化为As(Ⅴ)既能提高脱除砷的效果,又有利于降低含砷废水的毒性。众多氧化法中生物氧化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在高浓度的含砷废水中筛选出了一株菌株,将其命名为AS-01,该菌株对As(Ⅲ)的耐受浓度为500mg/L,然后对其特性进行研究,并针对该菌株不具备高效氧化As(Ⅲ)的性能进行了改造。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对分离到的AS-01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菌株AS-01为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丛鞭毛,菌体大小为1.0μm×(3.0~4.0)μm。测定该菌株的16SrDNA的序列,并与Genebank中已知的序列对比,AS-01菌株与Pseudomonasputida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为99%,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可以初步断定AS-01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   对该株菌产生的As(Ⅲ)氧化酶的酶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30℃左右生长速率最高,在25~30℃酶的合成速率最高;该菌株所产As(Ⅲ)氧化酶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0左右,该氧化酶稳定性较差。通过不同浓度的亚砷酸钠对菌种进行诱导,结果表明在500mg/L的浓度下菌株产氧化酶效果最佳,比酶活为0.012μmol/min/mgprotein,比其他能氧化As(Ⅲ)的菌株的酶活性要低得多。   通过PCR方法从ThermusthermophilusHB8的质粒pTT27中扩增得到了As(Ⅲ)氧化酶的基因片段TTHB127、TTHB128,然后分别克隆到T载体上,获得了重组质粒。通过对重组质粒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CR扩增以及序列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基因序列(YP_145366、YP_145367)碱基完全相同,表明已获得As(Ⅲ)氧化酶基因。合成带酶切的引物,通过PCR扩增出TTHB127、TTHB128,分别连接到双酶切的载体pBBR1MCS-5上,构建出表达载体TTHB127-pBBR-TTHB128。
其他文献
近十多年来土壤/沉积物污染修复一直是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多的原位和异位修复技术中,尤其是淋洗修复技术中,有机螯合剂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备受关注。然而,应用还
电催化氧化法因其特有的优点,现已成为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实验采用自制实验装置,用废旧的一号干电池中的碳棒作为电极,分别对苯酚模拟废水和苯乙烯模拟废水进行电催化氧化。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对不同时间的电解溶液进行分析测定,推断出苯酚和苯乙烯氧化降解的途径,结合电催化氧化机理和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等相关知识,对苯酚和苯乙烯电催化氧化降解机理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过程中,将未知组分峰的保
作为组织工程的重要领域,细胞薄层技术可弥补传统组织工程的不足。细胞薄层技术不需要使用生物可降解支架,其本身可以移植单层或多层细胞到母体组织,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因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水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污水处理已从原始的自然处理、单纯的一级、二级处理发展到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深度处理污水,并且回用。城市污水处理是高能耗
我国环境问题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过快密切相关:城市道路及建筑群的大规模建设、城市居民及工业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等使得城市大气动力和热力结构与乡间自然状况的差异增大,
目的:观察苏子降气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痛心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将慢性肺源性心脏痛心功能衰竭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
在紧急疏散场景中,个人具有的典型社会属性会对其疏散行为产生影响。将个体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和个体所属团队这2种社会因素引入并应用到人群疏散仿真中,提出一种疏散仿真方法。利用RVO库的实时避碰技术模拟人群的动态运动过程,通过添加局部目标点以及对局部目标点的选择机制来动态模拟人群不同的社会行为。通过对不同熟悉度的人群以及不同团队数量的人群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环境熟悉程度和团队因素对疏散时间存在一定影
将不锈钢与钛合金连接起来所获得的构件既具有两者优异的力学性能,又节约了稀有资源,能充分发挥两者性能和经济上的优势互补,并在石油化工,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广泛的
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第一代Al互连材料由于较差的抗电迁移能力,已不能满足高性能互连材料的要求。Cu比Al具有更低的电阻率、更好的抗电迁移能力,因此,Cu取代Al成为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