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及意义: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家庭成员关系的和睦,亲子之间的亲密互动,以及形成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塑造,并且对其心理素质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分析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间的相关性,探索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对改善不良家庭环境、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于2014年8月—2015年5月,选取陕西省7所中学和2所大学,12~23岁在校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ystemic Family Dynamics, SSFD)、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动员,然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同时详细解释具体的填写方法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问卷完成后现场收回并审核。
所有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采用量表各自的计分规则分别计算2个量表总分及各维度的原始得分及均值。利用SPSS19.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青少年心理及系统家庭动力各维度得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青少年之间心理问题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间的相关性。
结果:
1.共发放问卷5435份,有效回收5188份,有效回收率为95.5%。被调查的5188名青少年中,男生3073人(59.2%),女生2115人(40.8%);年龄范围12~23岁,平均年龄(15.74±2.72)岁;初中生2795人(53.9%),高中生1402人(27.0%),大学生991人(19.1%);城市2073人(40.0%),农村3115人(60.0%)。
2.青少年心理健康总分为(1.52±0.51),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1.71±0.61)、人际关系敏感(1.58±0.60)、敌对(1.55±0.63)、抑郁(1.54±0.60)、焦虑(1.52±0.58)、偏执(1.50±0.56)、精神病(1.46±0.53)、恐怖(1.45±0.57)、躯体化(1.43±0.52)。心理问题总阳性检出率最高的前5个维度依次为:强迫(12.05%)、人际关系敏感(9.97%)、敌对(8.35%)、抑郁(8.27%)和偏执(8.15%)。
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总分为(2.50±0.43),家庭动力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系统逻辑(2.75±0.68)、疾病观念(2.74±0.76)、个性化(2.57±0.61)、家庭气氛(2.22±0.62)。
3.对不同性别、学历阶段、家庭收入水平、户籍类型、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类型的家庭动力总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青少年家庭动力好于农村;男生家庭动力好于女生;学历越高家庭动力越好;核心家庭好于联合家庭;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其家庭动力更好;父母亲从事专业或脑力劳动的家庭其家庭动力好于父母亲从事体力或低技术劳动的家庭;月收入高的家庭其家庭动力更好。
4.对不同性别、学历阶段、家庭收入水平、户籍类型、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类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及心理状况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男生心理状况好于女生;城市青少年好于农村;核心家庭好于联合家庭;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从事体力或低技术工作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家庭月收入高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初中生及大学生。
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家庭氛围、个性化、系统逻辑及疾病观念均进入了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7个维度的回归方程(P<0.05);而家庭氛围、个性化及疾病观念均进入了强迫症和抑郁两个维度的回归方程(P<0.05)。家庭气氛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等9个维度得分越低;个性化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等9个维度得分越低;系统逻辑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7个维度得分越低;疾病观念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等9个维度得分越高。
6.对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了一对可解释的典型相关变量,系统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λ=0.334,P<0.001)。家庭气氛、个性化及系统逻辑维度与心理健康9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7.用Mplus7软件构建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参数分别为:χ2(64,n=5188)=2069.758,P<0.01;RMSEA=0.078,90%CI=[0.075,0.081];SRMR=0.045;CFI=0.964,TLI=0.957,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结果提示家庭动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效应值(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36。
结论:
1.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恐怖、躯体化。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性别、户籍类型、学历阶段、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水平间的差异。
2.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系统逻辑、疾病观念、个性化、家庭气氛。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存在性别、户籍类型、学历阶段、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水平间的差异。
3.系统家庭动力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二者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家庭气氛、个性化及系统逻辑与心理健康9个维度呈正相关关系。系统家庭动力越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4.通过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在轻松的氛围中加强情感表达,进而提升彼此之间的亲密度,让青少年获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其充满自信,乐观生活,增加心理资本水平,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家庭成员关系的和睦,亲子之间的亲密互动,以及形成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塑造,并且对其心理素质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分析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间的相关性,探索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对改善不良家庭环境、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于2014年8月—2015年5月,选取陕西省7所中学和2所大学,12~23岁在校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ystemic Family Dynamics, SSFD)、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动员,然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同时详细解释具体的填写方法后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问卷完成后现场收回并审核。
所有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采用量表各自的计分规则分别计算2个量表总分及各维度的原始得分及均值。利用SPSS19.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青少年心理及系统家庭动力各维度得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青少年之间心理问题检出率的差异,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探索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与其心理健康状况间的相关性。
结果:
1.共发放问卷5435份,有效回收5188份,有效回收率为95.5%。被调查的5188名青少年中,男生3073人(59.2%),女生2115人(40.8%);年龄范围12~23岁,平均年龄(15.74±2.72)岁;初中生2795人(53.9%),高中生1402人(27.0%),大学生991人(19.1%);城市2073人(40.0%),农村3115人(60.0%)。
2.青少年心理健康总分为(1.52±0.51),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1.71±0.61)、人际关系敏感(1.58±0.60)、敌对(1.55±0.63)、抑郁(1.54±0.60)、焦虑(1.52±0.58)、偏执(1.50±0.56)、精神病(1.46±0.53)、恐怖(1.45±0.57)、躯体化(1.43±0.52)。心理问题总阳性检出率最高的前5个维度依次为:强迫(12.05%)、人际关系敏感(9.97%)、敌对(8.35%)、抑郁(8.27%)和偏执(8.15%)。
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总分为(2.50±0.43),家庭动力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系统逻辑(2.75±0.68)、疾病观念(2.74±0.76)、个性化(2.57±0.61)、家庭气氛(2.22±0.62)。
3.对不同性别、学历阶段、家庭收入水平、户籍类型、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类型的家庭动力总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青少年家庭动力好于农村;男生家庭动力好于女生;学历越高家庭动力越好;核心家庭好于联合家庭;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其家庭动力更好;父母亲从事专业或脑力劳动的家庭其家庭动力好于父母亲从事体力或低技术劳动的家庭;月收入高的家庭其家庭动力更好。
4.对不同性别、学历阶段、家庭收入水平、户籍类型、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类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及心理状况得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男生心理状况好于女生;城市青少年好于农村;核心家庭好于联合家庭;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从事体力或低技术工作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家庭月收入高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初中生及大学生。
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家庭氛围、个性化、系统逻辑及疾病观念均进入了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7个维度的回归方程(P<0.05);而家庭氛围、个性化及疾病观念均进入了强迫症和抑郁两个维度的回归方程(P<0.05)。家庭气氛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等9个维度得分越低;个性化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等9个维度得分越低;系统逻辑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7个维度得分越低;疾病观念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等9个维度得分越高。
6.对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了一对可解释的典型相关变量,系统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λ=0.334,P<0.001)。家庭气氛、个性化及系统逻辑维度与心理健康9个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
7.用Mplus7软件构建家庭动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参数分别为:χ2(64,n=5188)=2069.758,P<0.01;RMSEA=0.078,90%CI=[0.075,0.081];SRMR=0.045;CFI=0.964,TLI=0.957,模型的拟合度较好;结果提示家庭动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效应值(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36。
结论:
1.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恐怖、躯体化。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性别、户籍类型、学历阶段、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水平间的差异。
2.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系统逻辑、疾病观念、个性化、家庭气氛。青少年系统家庭动力存在性别、户籍类型、学历阶段、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类型、家庭月收入水平间的差异。
3.系统家庭动力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二者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家庭气氛、个性化及系统逻辑与心理健康9个维度呈正相关关系。系统家庭动力越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4.通过构建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在轻松的氛围中加强情感表达,进而提升彼此之间的亲密度,让青少年获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其充满自信,乐观生活,增加心理资本水平,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