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穗期由主效和微效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共同控制。主效QTL主要影响品种的地区和季节适应性;微效QTL在相同或相似生态区域内微调抽穗期,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或规避逆境胁迫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应用衍生于珍汕97/密阳46的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NIL),分别分析了Hd17–RFT1区间及Hd1和Ghd7区间对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遗传作用,为主效变微效的遗传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应用我国南方籼稻128份改良品种和92份地方品种,分析RFT1、Hd1和Ghd7在各生态类型中的等位变异及其与抽穗期和感光性的关系,为阐明我国南方水稻品种适应性的遗传机制提供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RFT1对水稻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微效作用构建早熟型背景、在Hd17–RFT1区间分离的NIL-F2和NIL群体各1个,种植于杭州。结果显示,密阳46等位基因促进抽穗,加性效应为0.84天-1.21天,贡献率为10.46%-18.62%;同时,NIL的2年重复研究显示,该区间显著促进抽穗的同时,对产量性状仅呈现轻微负向作用。在仅Hd17分离的2个群体中,未检测到抽穗期的显著变异,表明Hd17–RFT1区间的效应并非来源于Hd17。综上说明,密阳46的RFT1可在较低产量代价下进一步缩短早稻的生育期。2.Hd1和Ghd7对水稻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微效作用构建1个密阳46功能型背景、仅在Hd1和Ghd7分离的NIL群体,种植于杭州和陵水两地。杭州试验中,Hd1在Ghd7呈无功能型和功能型时分别促进和延迟抽穗,说明Hd1的双重功能受Ghd7功能影响;Ghd7延迟抽穗的能力在Hd1呈功能型时比非功能型时强,说明功能型Hd1能够增强Ghd7的功能。杭州试验中,Hd1和Ghd7在对方为非功能型时,对抽穗期仅具微效作用,加性效应分别为2.20天和2.00天;陵水试验中,无论Hd1为功能型还是非功能型,Ghd7均呈微效,加性效应分别为2.20天和1.30天。对产量性状分析发现,Hd1和Ghd7的这一微效作用同样反映在产量性状中。3.我国南方水稻品种RFT1、Hd1和Ghd7基因型特点对220份籼稻材料分析显示,RFT1、Hd1和Ghd7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生态型之间差异大。RFT1的两种等位基因在改良品种和地方品种中频率分布相似。对于Hd1和Ghd7,Hd1ghd7在改良品种中占比最高,在地方品种中仅出现4份材料中;Hd1Ghd7在改良品种和地方品种的晚稻中均是占比最高的基因型。说明双功能型主要分布于晚稻。在两地试验中,RFT1仅在陵水对抽穗期呈显著效应,但两类材料中效应方向相反;Hd1在两地均呈显著作用,其中,地方品种分别在陵水和杭州促进和延迟抽穗,而改良品种则在两地均促进抽穗;功能型Ghd7在两地均延迟抽穗,其中,在改良品种中作用强,在地方品种中作用弱。以上结果表明,Hd1和Ghd7在南方籼稻品种的区域和季节适应性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