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视域下“电影语言现代化讨论”透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i77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企业,更是一种文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大讨论主要把电影放置在艺术的观念下进行思索。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启迪。这场讨论规模大,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并且余波不绝。透析这场讨论是一个有意义的学术命题。   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受惠于其他兄妹艺术,在其他艺术经验的不断支撑下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并彰显自身的本体。从本体论的视阈来看,八十年代掀起的有关“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讨论”进一步确认了我国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出现的“影戏”传统,为民族个性化影像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电影来到中国,和中国戏曲等丰厚的传统文化结合,铸就而成的“影戏”说,是对世界电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宏观来看,它是和苏俄蒙太奇理论、西欧纪实美学等相颉颃的电影理论,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戏”说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尽管在上个世纪30年它受到蒙太奇理论的冲击,但是,它在中国影坛占据稳定的优势地位。八十年代电影语言大讨论,在国外“电影语言学”、“精神分析批评”等丰富复杂的理论背景中,结合中国“文革”后的社会背景,重点推介了巴赞的“影像本体论”、“物质现实复原论”和克拉考尔的观点——“电影,就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创造地发扬了纪实美学理论。   新时期之初,政治上乍暖还寒,在创作上,中国电影突破了传统影戏说的缺陷,“丢掉戏剧拐杖”后,在对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样式的“改编”、借鉴等方式的互动中探索电影的时空自由、抒情特征、反映现实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第三代”部分导演以历史题材为主的“真实美学”电影创作、以“第四代”为主的“纪实美学”、“散文化”电影创作,乃至紧接着出现了“第五代”的“影像美学”倾向,从而书写了中国电影史上壮丽的篇章。   八十年代的电影语言大讨论,促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电影本体的极度自觉,不过,在重视影像美学的部分导演的创新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特别是过分重视电影语言形式,忽视电影叙事的内容因素、社会意义,从而使得电影流于影像“能指”的游戏。这一倾向有违我国深厚的现实主义美学传统,值得警惕。尽管如此,毫不掩盖这场讨论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技术的推广,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新的活力。影像的本体论、照相延生论受到挑战,电影理论出现新的热点。电影语言讨论的浪潮已经过去,但是,它带给中国电影界的思索和财富没有穷尽。如今电影学上的意识形态等主体一位置理论、文化研究、中间层次的个性化问题研究等大都借用文学话语,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电影本体的探索,使电影沦为其他艺术理论的附庸。八十年代有关“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大讨论给电影界留下宝贵的记忆。它关注电影本身,在本体意义探寻中加深了人们对于电影自身的认识,刷新了人们陈旧的电影观念,使得人们重新思考电影的本性和可能。这一探索精神永葆青春。
其他文献
本文以语言学专业权威期刊《中国语文》(2015年1至3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期刊中丰富的篇章连接成分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全文共
留学生汉字书写中出现的部件“镜像变位”类偏误,不仅反映出不同语文书写习惯的不同,而且也折射出汉字构字部件位置方面的一些特点。为了穷尽考察易发生此类偏误的部件构字情况
徐超,字逾之,书斋名三摩帝书屋。1945年生,江苏盐城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1964年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读本科,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4年至1989年兼任中文系副主任。1995年至1999年兼任山东《书法艺术报》特聘副总编。1993年起招收文字训诂学硕士生,1996年起转招文字书法
常州词派是清代中后期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派,它能够取代浙西派而振兴,主要是因其词学主张能切中时弊,挽救词坛颓风。常州派词学思想发轫于张惠言,他以一种新的眼光对词体特征进行观
本论文分析的文本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虽然这部小说出版于1970年,但是它独有的内涵和远见使得它在今天依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孟称舜,字子若、又作子适、子塞,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戏曲作家及戏曲理论家。他一生寄情于戏曲领域,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其戏曲创作道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