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间歇低氧大鼠模型,探讨PERK/e IF2a通路相关因子p-PERK、CHOP在不同时间间歇低氧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依达拉奉的干预对p-PERK、CHOP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UC组)、间歇低氧组(IH组)及依达拉奉组(ED组)。每组再各自分成3d、7d、14d、21d、28d五个时间亚组,每个时间亚组取6只大鼠作为实验对象。每天于同一时间点,将ED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3mg/Kg),30min后与IH组大鼠一同放置于有机玻璃饲养箱内。首先给予氮气持续至低氧状态(控制氧浓度低至5%)30s,然后充入空气40s使氧浓度恢复21%,继续注入空气50s,维持氧浓度在21%。以上为一个循环周期,时间为2min,使低氧箱内氧浓度在5%~21%之间形成周期性交替,造成间歇低氧条件;将UC组每日于相同时间置于与IH组相同的有机玻璃饲养箱内,持续注入空气2min,氧气浓度维持在21%。按设计好时间点处死大鼠,开胸暴露心脏和双肺。室温肝素生理盐水经左升主动脉快速将心脏血液冲洗干净,取出双肺,再次用生理盐水冲洗两遍后,将左侧肺浸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用于HE染色、免疫组化法染色;将右侧肺组织保存于-80℃冰箱,用于RT-PCR检测CHOP m RNA。HE染色法观察比较UC组、IH组及ED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p-PERK、CHOP蛋白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三组大鼠肺组织CHOP m RNA表达量。结果1采用HE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改变:UC组大鼠肺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变化。与UC组比较,IH组及ED组均随间歇低氧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肺组织水肿,肺泡间隔增宽,部分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含气囊腔,肺泡腔可见出血和蛋白渗出物,毛细血管床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与IH组比较,ED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较轻。2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p-PERK、CHOP蛋白的表达:UC组各时间点p-PERK、CHOP蛋白的表达均未见明显变化;与UC组比较,IH组及ED组于3d、7d、14d、21d、28d各时间点pPERK、CHOP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且随间歇低氧时间的延长,表达呈现逐渐增高趋势,与IH组比较,ED组各时间点大鼠肺组织中p-PERK、CHOP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0.05)。3 RT-PCR法检测各组CHOP m RNA的含量:UC组各时间点比较CHOP m RNA含量未见明显变化;与UC组比较,IH组与ED组均于3d、7d、14d、21d、28d各时间点CHOP m 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且随间歇低氧时间的延长,CHOP m RNA的表达呈现逐渐增高趋势;与IH组比较,ED组大鼠肺组织各时间点CHOP m RNA的表达均降低(P<0.05)。4相关性分析:p-PERK与CHOP蛋白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83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间歇低氧造成大鼠肺组织损伤,及PERK/e IF2a通路相关因子p-PERK、CHOP在肺组织中表达升高。2依达拉奉降低间歇低氧大鼠肺组织中p-PERK、CHOP的表达及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