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快速进入社会转型期,迄今尚未定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的动态变换和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都对社会伦理道德领域提出新的挑战。虽然我国目前伦理道德建设较之以往已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并不能否认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便以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为主要问题、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立场、以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双重建构为主要观点,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思想资源和研究方法,以期为破解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困境提供路径探索。围绕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学术梳理和观点澄明。“道德”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和,受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在信念推动,用善、恶作为评价语词,被用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具有调节、认知、教育和评价四种功能。“社会转型期”是我国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广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主动地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机制进行重大变革,使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表现具体体现在生产方式转型——从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型;生活方式转型——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价值观念转型——从道义至上向功利至上转型。伴随社会的发展转型,我国社会文明程度也在逐步提升,比如现代公民意识相比较于传统社会来讲就有很大程度上的觉醒。但从问题意识出发,也不能掩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在原有经济体制下养成的思维方式、具有共识性的新型伦理观还尚未形成这样的事实。本文为了反思现实、发现问题和推动发展,进一步梳理了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现状,比如道德虚伪现象时有发生,既包括无意识的道德虚伪,也包括有意识的道德虚伪;道德怀疑现象普遍存在,特别容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泥淖;道德冷漠现象频繁发生,表现为没有道德敏感、回避道德判断和在选择道德行为时不作为等。造成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从经济角度看,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道德人”形象不适用于新的社会环境,而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经济人”形象又错误的滑向了“物化的人”;从政治角度看,主要是某些执政者个人官德修养有待提高,整个社会的权力监督体制也有待加强;从文化角度看,主要来自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自身传统文化中道德规范的式微;从社会角度看,陌生人社会的出现与网络世界的新生降低了社会违反道德的成本;从生态角度看,以往“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价值观的确立也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伦理关系错位。本文认为可以从德性伦理建构和规范伦理建构两方面着手破解社会道德困局。德性伦理看重道德个体自身的道德品质,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特点。为此要注重培养道德认知力、明辨道德判断力、强化道德行动力、提升道德意志力,通过德性伦理建设提升道德主体的道德水准。规范伦理强调以制度、准则、标准、原则等规范形式作为行为向导并视其为道德价值之根源,因此它更加强调外在约束和“他律”的重要性。从规范伦理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社会道德共识;以社会主义制度伦理建设为抓手,建构社会制度伦理框架;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保障,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只是在研究立足点上各有侧重,但现实生活中二者彼此依存、难以拆解。破解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也要重视二者相互促进、齐头并进。